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4年08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神经外科医生的“达芬奇鸡蛋”

       颅骨打开后,一切都暴露在他的手术视野之下:位于脑干的那颗血管瘤涨得透亮。他能清楚地看见,血管壁薄如蝉翼,血液“咕咚咕咚”地流淌。如果他的手稍微抖一下,力度重一点,或是偏离毫厘的距离,都可能导致病人瞬间死亡。

       这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徐学君的手术日常,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手艺的“稳、准、精”,也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神经外科医生除了必须掌握这些“加法”,徐学君也在钻研着“减法”。他带领团队开展的“锁孔技术”,将开颅面积从直径五六厘米减小到两三厘米,开颅时间从二三十分钟减少到两三分钟,患者住院时间从2到3周减少到1到2周,极大地提升了开颅患者的生存率和术后康复率。现在每年通过“锁孔技术”进行开颅手术近400台,手术量名列前茅。

       好技术收获好口碑

       徐学君在华西医科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华西知名神经外科专家游潮教授。2009年,徐学君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任职神经外科主任,开始推行“锁孔技术”,自此将科室带入高速发展的15年。

     “我们是在大树底下发展起来的。”徐学君表示,在成都,如果需要做开颅大手术,很多患者首先考虑的是华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这样的知名三甲医院,“我们作为市级三甲医院没建立起这样的品牌度,那我们靠什么?靠技术和口碑!”

     “我的病人一半以上是病人推荐而来的。”最原始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在徐学君身上反复应验。徐学君谦谦君子的儒雅形象、温和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技术让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愿意将身边有类似就医需求的亲朋推荐而来。

       因为信任,徐学君为成都的一家三口陆续开展“开颅手术”。几年前,妻子因为脑部肿瘤在徐学君处进行手术,一年多后,她的丈夫因脑出血接受了手术。而今年,徐学君为他们的儿子进行了手术,解决了他多年的听神经瘤。这一家三口,也是通过“锁孔技术”开颅的,加快了术后康复速度。

       好口碑背后是高要求

       达芬奇的传奇人生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用一万次画鸡蛋换来一次蒙娜丽莎的微笑。500多年后,“达芬奇的鸡蛋”换了一种叙事方式,在徐学君带领的团队中上演。

       徐学君自2009年就大力推行开颅的“锁孔技术”。顾名思义,这项技术能将开颅的切口减小到“钥匙孔”大小。切口小了,“开脑袋”的时间也从原来二三十分钟减少到两三分钟,“这意味着,针对急性脑卒中(包括脑血管动脉瘤和出血)患者,我们可以更快地进行颅内手术,跟死神抢夺时间。”

     “切口小了”是徐学君做的“减法”,给患者带来的“加法”。因术中脑组织暴露面积小了,减少了脑神经功能的损伤,可降低头痛等术后后遗症的发生率,也能促进身体功能的康复。

       而“锁孔技术”却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学君在科室定下了一个硬性指标:“只有硕士、博士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才有资格做。”为了掌握这项技术,科室符合条件的医生虽早已在开颅手术领域身经百战,但依然自掏腰包花上万元买一套显微设备,在家苦练“锁孔开颅”。

       拿什么练手?鸡蛋成为最好的选择,蛋清的那层膜正如颅底那层硬膜。他们可以做到取下一小块蛋壳而不损伤蛋膜,再掀开蛋膜,利用显微设备在蛋清上进行操作。最后缝好蛋膜,盖上蛋壳。而这个鸡蛋还能继续水煮而不溢出组织,足见刀功的精细。

       神经外科有“六大门派”

       在这样的训练下,徐学君及其团队早已有了“肌肉记忆”。开颅手术中,他们双手可以悬空七八个小时而不抖,只切一厘米而不多一毫米,将神外手术的“力度”和“精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科室的“锁孔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现在该科室“锁孔技术”可从眉弓等颅底位置进入,更接近病变部位,且不损伤任何脑组织,利用脑间隙开展手术,力求将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2019年,科室获批“脑血管神经介入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

       去年,徐学君被成都市卫生健康委授予“徐学君名医工作室”。这么多年来,作为科室的“掌舵者”,他也希望培养出更多名医,于是将团队分成了六个亚专业组,并将其比作“六大门派”,分别是神经肿瘤组、功能神经组、脑血管亚专业组、脊柱脊髓组、神经重症组、神经康复组,每个医生可以在专病领域得到修炼,如“武林高手”般使出拿手绝活,精准解决患者的难题。

       随着微创化、无创化的发展,徐学君所带领的团队除了开颅手术以外,还可以以介入及微血管减压等手术方式来解决颅内病患。现在科室年手术量为800台,高难度的四级手术占了80 ,“国考”排名居市级三甲医院首位,科室也成为省级甲级临床重点专科。 (游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