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4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阳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化体系
免费筛查8万人 提升卒中防治能力
□史映红 本报记者 方继莲

     “真没想到去年参加的那个免费项目,竟然救了我一命!”绵阳市民李爷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当时,医生说我血压高,还有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高危人群。多亏他们给我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教我平常该怎样健康生活,还定期回访,否则我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状况这么危险,说不定现在就瘫在床上了呢。”

       李爷爷所说的免费项目,正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1年启动实施的惠民工程——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

       2023年,绵阳市因慢性病死亡占全人群死亡的85.26 ,其中,脑卒中报告发病率最高,为346.80/10万;脑卒中死亡率为50.92/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63.20 ,居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报告死因首位。

       2011年,绵阳依托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逐步探索和推进医防融合模式,在市级医院和市、区疾控中心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构建了医院、疾控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控工作网络,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脑卒中预防、诊疗、随访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实现脑卒中风险人群、高危患者及脑卒中后患者全程管理的一体化脑卒中管理体系,推动了脑卒中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与此同时,作为四川省“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示范市,绵阳还建成了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中心,联通老年健康、母婴保健、远程诊疗、卫生监督、无偿献血等业务平台的“1+N”全民健康信息化体系,接入全市53家公立医院、68家民营医院和3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在线查询、互认等信息共享。全民健康信息化体系可为脑卒中项目筛查和干预提供补充,完善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真正实现了脑卒中综合防治网络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双向转诊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自项目实施以来,该市已有8万余人参与了免费筛查,检查项目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等,通过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低危、中危和高危人群,找出既往脑卒中患者,然后分类实施综合干预。

       依托该项目,绵阳大力践行脑卒中防治策略,推广普及脑卒中高危人群防治适宜技术,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脑卒中防治协作医院26家,卒中防治能力、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绵阳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项目工作的实施,提高了未患病和已患病人群对脑卒中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规范管理率,也将脑卒中“未病先防、规范管理”的理念推广到了该市其他地区和医院,有效地降低了该市居民脑卒中的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进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