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4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微创手术治“心病” 特殊装置防风险

       近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治疗方面实现技术再升级——在为患者以微创方式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同时,首次使用抗栓塞脑保护装置,用于降低术中潜在的脑部并发症,进一步降低了卒中发生的风险。

       以微创治“心病”

     “也没做啥事,但是活动之后就会感觉气促、气紧,还会感觉心慌。”在半年前,66岁的何女士就出现了系列不适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还在逐渐加重,在休息后仅能暂时缓解,严重影响日常起居生活。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

       考虑到何女士的年龄,以及患有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建议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I)”进行治疗。手术过程就是通过腿上血管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架“防护网”护脑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并拥有良好的术后预期,在这一次的治疗中,心血管内科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为治疗再加一道“保险”——术中同步采用抗栓塞脑保护装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TAVI术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 ~6 ,这种并发症通常由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输送系统可能剐蹭到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等部位,导致碎片脱落游走至脑部血管从而引发脑卒中。抗栓塞脑保护装置简单来说,就像一张“渔网”,在手术过程中用于“捕捞”各种血管内剐蹭脱落的碎屑。

       术中在DSA引导下,心血管内科团队将抗栓塞脑保护装置以介入方式成功放置于目标血管处,在完成保护网的“架设”后,开始后续的TAVI治疗。手术完成后,医生在回收的抗栓塞脑保护装置中发现了数个可能引发脑卒中的微小碎片。

       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手术环境,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手术整体成功率。此次抗栓塞脑保护装置的采用是心血管手术领域的再次创新,标志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效率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曹溢 李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