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4年06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光宗
身穿铅衣 解除病痛的“大侠”
本报记者 陈丽娜

       提到手术室,许多人会想到身穿绿色手术服、手拿柳叶刀的医生形象。但有这样一群医生,他们身穿10多公斤重的铅衣,手持导管,抵抗着射线在无影灯下“穿针引线”,为患者解除病痛,他们就是“介入医生”。

       一次机缘巧合,他与神经介入治疗结缘。从此,他以铅衣为剑,与病魔斗争;他勤奋好学,精研医术,带领团队代表四川在全国介入病例比赛中首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他创新攻关,成功挽救了诸多卒中患者的生命……他,就是神经介入专家、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光宗。

       机缘巧合 他成为“铅衣侠”

       2001年,李光宗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毕业,返回家乡攀枝花市从事临床工作。为了追求学业进步,2005年,李光宗考入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攻读神经病学研究生学位。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他不仅学习了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了科研能力,还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神经介入治疗。

       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李光宗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返回家乡,试着用自己的医术为家乡父老的健康作贡献,正式开启了自己“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梦想。

       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机缘巧合下,李光宗所在的科室要成立神经介入专业,这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但是需要医生穿着铅衣,在放射线的照射下,为患者做治疗。面对射线的伤害,李光宗的心里不免有一丝顾虑,但没想到,妻子却对他说:“你回来不就是要为家乡作贡献吗?你是年轻人,这时候就应该顶上去,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妻子的一番话打消了李光宗的顾虑,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神经介入这条路,成为一名身着铅衣,为患者斩除病魔的“大侠”。

       十年磨一剑 从“小白”到专家

       人体脑部神经系统和血管分布十分复杂,在脆弱弯曲的脑血管里面做手术,难度和风险之大不言而喻,就像在刀尖上行走,对医生的手术技能要求极高。

       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工作的11年里,李光宗开始了与脑血管疾病交手的漫漫征途。对于李光宗来说,每一例取栓手术都是“遭遇战”,哪怕只有1 的希望,也决不轻言放弃!神经介入手术复杂、难度大、风险高,除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以外,还得承受身体的痛苦,有时1台手术需要耗时好几个小时,再加上10多公斤重密不透风的铅衣穿在身上,手术结束后衣服早已经全身湿透,人也是累得筋疲力尽。

       李光宗凭借细致认真的学习劲头和先进扎实的神经介入技术,从一个懵懂的住院医师,逐渐成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也从一个神经介入“小白”,逐渐成长为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四川省卒中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2019年9月,李光宗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加入了这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大家庭。

       创新攻关 开启脑血管治疗2.0时代

       来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后,李光宗着手组建神经介入团队,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了一个“4+2”的介入团队,即4个医生+2个护士,不到5年时间,李光宗带领的团队就成功完成介入手术上千台次。

     “以往神经内科的治疗多数是药物治疗,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仅仅只能溶栓,俗称脑血管治疗1.0时代。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从脑血管治疗1.0时代升级到脑血管治疗2.0时代了。”李光宗说。

       除了技术的突破,李光宗在学术界也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他成为2023和2024两届中国神经介入手术医师大赛专家评委,并担任成都市外周介入质控中心神经介入组组长,开始对成都市神经介入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成为《始发表现为轻型卒中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成员。这意味着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在神经介入方面得到了全国学术界的认可。

       与此同时,团队里的年轻医生开始在神经内科顶刊级别的杂志上发表文章。2024年,其团队的手术病例被《脑血管疾病临床病例荟萃》收录,还在北京一举夺得全国神经介入病例比赛第一名,这也是四川省首次有医院在该项比赛中获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平时忙碌的李光宗也有着丰富的业余生活,他常利用少有的闲暇时间踢足球和弹吉他,他说:“我特别喜欢许巍的歌,‘曾梦想仗剑走天涯’这句歌词一直都在我心里。我没有剑,铅衣就是我的剑。身穿铅衣,解除病痛,圆了我一个‘大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