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最适宜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孟子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叶能宣理气血、温通筋脉、祛风散寒,夏季多用艾,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艾叶还是中医施灸的好材料,《扁鹊心书》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谈到“艾叶能灸治百病”。《内经》有“针之不为,灸之所宜”。灸用的艾叶,越陈越好,故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说法。
现代研究发现,艾叶含有芳香油,有杀菌作用,通过它散发出的特殊芳香味,能驱散蚊蝇,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艾叶烟熏预防疫病,从古代起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介绍了用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时“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而且认为用这种方法预防疫病传染,效果“极佳”。
艾灸是偏温补的,艾灸最佳的治疗时间段并不固定,保健艾灸,为了避免耗动阴血,通常我们选择在人体阳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治疗,相对比较好,也就是阳光最充足、气温最高时,比如上午阳气生发,中午阳气旺盛的时候,另外也可以根据气血经络流注的时间来艾灸,中医学说中,某一个时间段对应的是某一个脏腑。比如上午的7点到9点就是胃经开穴的时间,或者9点到11点是脾经开穴的时间,这个时候用艾灸治疗脾胃的不足,比如说脾阳虚不能运化,效果相对更好。如果是治疗心经的问题,比如说心脉不通导致的心悸、怔忡等,可以选择午时,也就是11点到1点这个时间段。
艾灸选择的环境宜安静,人要放松,体态自然,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都不适合,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艾,艾灸选择的部位通常要避开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颜面部、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把握一个原则“宁失其穴不失其经”。
从万千药用植物中发现艾叶的防病保健作用,不仅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体现,更是他们未病先防观念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伟大的贡献,让我们大家都科学使用艾灸防病治病,让整个世界充满“艾”的力量。 (什邡市马祖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