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来自青海玉树的索先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手术后康复出院。他没想到自己辗转国内多家医院后最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功进行了手术,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从他身上切下的“废弃肝”经修整后还能继续拯救一个5岁病童的生命。
多学科会诊提出新思路
今年34岁的索先生患有右肝泡型包虫病,既往仅行药物治疗。近期他在检查中发现病灶正逐渐长大,便辗转国内多家医院就诊,后经病友推荐挂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张宇的门诊。张宇接诊后发现患者包虫主要位于右半肝,但病灶已紧贴左肝重要肝内管道,病情极为复杂。如再不及时行手术切除病灶,则可能丧失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在初步评估后,索先生被收入肝胆胰外科准备手术。
就在索先生住院评估期间,一个来自凉山州的5岁女童因多次吐血、贫血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ICU就诊,主治医生是该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蒋文军。相关检查提示该女童门静脉高压伴门静脉海绵样变、贫血、脾功能亢进等复杂病情,生命危在旦夕。
在多学科会诊讨论时,张宇团队结合临床经验并全面深入分析两例病情后提出:索先生切除的废弃右肝能否分离出一个未被病变侵及、功能完整的肝段给患儿做肝移植?
据悉,索先生拟切除的五个肝段中有一功能相对完整,虽然其肝内管道受侵毁损严重,但张宇基于前期的自体肝移植经验认为,患者该肝段能在离体冷灌注后进行血管与胆管修补,恢复其功能性。 经测算,该肝段的重量为200余克,如果切除病童原有的肝脏后,再做该肝段的移植则不能完全满足患儿肝体积要求。如果在保留病童原有肝脏的前提下,切除患儿脾脏后再进行脾窝的辅助性肝移植,这一术式选择既能保留原有肝脏的正常功能,又能有效缓解门静脉高压,且能大大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概率,可谓“一石三鸟”。根据文献资料,目前国外已有肝包虫脑死亡供体进行全肝移植的先例,证实肝包虫病残余肝脏可作为移植供肝。索先生和女童血型一致,小朋友脾脏肿大后脾窝容积足够。
“废弃肝”成为“救命肝”
手术前,张宇向索先生详细解释了手术的实施流程。在详细获悉手术流程,并了解到自己能救治一位情况危急的女童后,索先生欣然同意将自己的废弃肝捐献用于救治该患儿。患儿家长也在了解手术流程后,满怀感激和期望,签下了手术同意书。手术实施方案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院内多学科讨论,并参考借鉴国内其他专家的意见,张宇团队为两位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与预案。5月21日,张宇带领团队完成这台全国首例右肝“废弃肝”脾窝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术。
术后,索先生与女童均恢复顺利。索先生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受体患儿稳步恢复中,胆道引流管引流出清亮胆汁,肝功能正常,超声造影等影像学监测显示患儿移植肝生长良好。
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废弃肝”辅助性肝移植术已有医院开展,但一般采用左肝外叶作为供肝来源。由于右肝残肝解剖限制,右肝残肝切除修整及右肝残肝的辅助性脾窝异位移植都难度较大,临床开展鲜见报道。基于临床实践,部分右肝良性占位在根治性切除右半肝后,其附带病灶的废弃肝上仍可分离出相对完整的肝段,如体积适合,则可作为供肝行辅助性废弃肝移植,可以“变废为宝”,极大程度缓解肝供体短缺,以及小儿肝移植的供肝体积匹配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