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攀枝花构建便捷健康服务圈
“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为群众带来更多实惠

        4月28日,攀枝花市米易县白马镇中心卫生院放射科科长付义正通过PACS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将一张患者的CT影像传送到30多公里外的米易县人民医院,不到半小时便收到了回传的报告。此举,患者少花了80元检查费,还避免了来回奔波,节约了路费、节省了时间。

       这种快捷还体现在“空中”。2020年12月底,攀钢总医院启动航空医疗应急救援项目,是全国第二家提供7×24小时航空医疗应急救援的医疗机构,被国家民航局确定为全国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单位,目前,该医院开通了覆盖川滇13个毗邻地区,半径200公里的空中救护圈。

       这些是攀枝花构建“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健康服务圈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和便捷。近年来,攀枝花坚持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为切入点,在资源共享、信息化支撑、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大力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筑牢共同富裕卫生健康根基。

       作为守护群众健康的“网底”和“前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从有到优,尤为重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94家,其中乡镇卫生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村卫生室4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已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全覆盖。攀枝花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仅“硬件”过硬,“软件”也不软,该市从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县招乡用”等举措,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医生队伍。

       体制活不活、机制顺不顺直接影响到医疗卫生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成效。攀枝花把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升县域医疗质效作为解决基层医疗难点堵点的突破口。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从理顺管理机制入手,在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3个农村县(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建立“管办结合+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其次,推行“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和“集约管理+资源联动”改革,实现医疗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最后,构建“政府兜底+优绩优酬”政策体系,激发医务工作者工作热情和激情。目前,全市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5个,51家基层医疗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达标率100 ,创建社区医院5家,基层临床特色科室3个。

       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效,不仅要苦练内功,也需要借助外力。为此,攀枝花出台《攀枝花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攀枝花市进一步优化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布局建成6大纵向医疗联合体,形成三级医院牵头、二级医院支撑、基层医疗机构兜底的连续医疗服务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医疗联合体的全域全覆盖。通过网格化布局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打造人才“市招区用、跨级流动”,医保“打包付费、结余留用”,医疗“统筹管理、分级实施”的系统集成管理模式,创新构建“市区共建”“医企联动”“整体托管”等协同发展格局,集团内医疗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