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提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只有增强自己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各位师生和家长们快来一起学习。
了解地震 临“震”不乱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破坏力极大。除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道路断裂、砂土液化等直接危害,还可能导致爆炸、火灾、水灾、海啸、崩塌、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我们需要主动了解地震,掌握地震应急避险、自救和互救方法,才能临“震”不慌,保护自己、家人或身边的朋友、同事、周围的其他人,将伤害降低。
日常防震准备
1.家中的悬挂物要加固。
2.熟悉水、电、气阀门的位置,关键时候要及时关闭。
3.门、走廊不堆积杂物,通道保持畅通,室内不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
4.平时备好地震应急包,应急包应足够结实,且配备水、
5.食物、急救药品、电筒、口哨、绳子等基本用品,并随时检查水、食物、急救药品等保质期。
6.定期进行家庭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家庭成员防震避灾意识和避险逃生能力。
地震时正确逃生躲避
发生地震时,遵循“先躲后逃”的原则,首先就近、就地安全躲避,有机会时再逃生。
1.校园避震
如发生地震时正在上课,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抱头或用书包保护头部,躲在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双手护住头部,听从老师的引导,注意避开高大建筑或危险物。
2.家庭避震
如果家住平房或一楼,室外开阔且晃动还不剧烈时,可迅速向室外躲避;注意避开危旧房屋、雨棚、砖瓦木料堆放处等危险场所。
如果家住楼房或来不及逃出,应躲在狭小空间(如厕所)、房屋内墙角或坚固的家具旁;注意不要在阳台和楼梯上躲避。
逃生时,千万不要跳楼或乘坐电梯!
3.公共场所避震
若在电影院、商场等室内公共场所,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若在建筑物密集的街区,应迅速离开各种高大建筑物、危房及临街建筑物。
若在野外,迅速撤离山边、水边等危险环境,选择开阔、稳定的地方就地避震,震后不要独自在野外停留,防止发生山体垮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切记,避开变压器、高压电线等,以防触电!
地震被掩埋后设法逃生
1.保持呼吸通畅,尽量挪开压在头部、胸部的杂物。
2.闻到煤气或其他异味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切不可使用明火。
3.设法避开不结实的坍塌物,用砖块等硬物支撑断壁残垣。
4.保存体力,适时呼救或发出求救信号。
5.如有外伤,要及时止血,预防失血过多或伤口感染。
6.尽量维持生命,必要时尿液也能解渴。
强震过后,仍不可放松警惕
强度大的地震,往往是套“组合拳”,除了主震,还应防范余震和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
1.疏散后,不急于返回室内。
2.远离废墟和危旧建筑。
3.迅速赶往应急避难场所或临时生活区。
4.条件允许时,关闭室内火、电、气阀门。
5.远离桥梁、堤坝、山体、沟道、河谷地带、海边等容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敬畏自然 防灾减灾
除了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也是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常见自然灾害。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首先要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及时关注灾害预警信息、提前防范,记住一个最好的避灾方法——逃!
洪水灾害避险方法
1.如果时间充裕,应寻找地势较高的广场、坚固的高层公共建筑,最好在2楼以上区域(高于水面),进行转移。
2.注意路面情况,不开车乱跑,避免进入地铁、地下涵洞、过街隧道等。
3.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公安、消防取得联系。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进行水上转移。
4.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大树、高墙,做暂时躲避,等待救援,尽量不要独自游水转移。
滑坡、泥石流灾害避险方法
1.无论是郊游、爬山还是其他活动,夏汛时节,一定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尽量避免在大雨后、连续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
2.在沟谷内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3.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连降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如有异常,应迅速逃离。
4.发生滑坡后,应当向垂直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切不可顺着滑坡向上游或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当无法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注意保护好头部。
5.在外游玩遭遇大雨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音,这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要立即逃生。
6.突遇泥石流,务必保持沉着冷静,切记逃生路径要选择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两边,绝不能朝着泥石流下游方向撤离。
生命重于泰山,防灾避险于未然,让我们共同关注防灾减灾,树立风险意识,掌握逃生技巧,构筑起一道抵御灾害的坚实防线。 (据青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