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5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点灯
□高晓欣

       世人常把医务工作者喻为天使,我却更愿称他们为“点灯的人”。他们点亮了病人的未来和希望,点亮了埋藏在病人内心深处的那盏因疾病而尘封的心灯。2022年12月4日,我第一次见到将近5岁的瑶瑶——一个安静内敛的小姑娘。脖子上架着支架的她,紧紧地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艰难地抬起脑袋,怔怔地看着我们,又大又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显得十分呆萌。

       与同龄的小孩不同,瑶瑶出奇地安静和乖巧,大部分时候都只是滴溜着眼睛望着我们,眼神中充满了好奇,活像个小小的思考者。无论是查体还是拆线,瑶瑶都十分配合,完全没有哭闹和反抗,这使得我对她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瑶瑶是在一年前发现头颈部向左偏斜的现象的,起初瑶爸瑶妈以为是孩子睡姿不正导致的脖颈歪斜,后续发现情况愈加严重,所以便在今年来儿童医院就诊接受手术治疗。对此,瑶瑶爸妈都表示有些愧疚与后悔——若能及时发现,瑶瑶是不是就可以少受点苦?

       同样自责的话,在这短短几月我已听过无数次。孩子所受的痛苦,就像一把利刃,深深地扎在每一个家长的内心深处,自责和懊悔常常在不经意间浮现、笼罩,直至将他们淹没……若此时,医学能不再局限于治愈疾病,而是通过疾病构建与患儿家庭的更深入的联系,也许便能为那些“身心俱疲”的家长们带来不一样的力量。我想,这便是医学人文的意义和叙事医学的作用吧。

       由于疾病的影响,瑶瑶的性格十分内向。在初次就诊时,我们甚至无法与瑶瑶进行直接的沟通——她太害羞了,以至于无法直视我们的眼睛,说出一句完整的话。瑶瑶妈爸也反映,瑶瑶大多时候都十分安静,不太与其他小伙伴玩耍和交流,大部分的时间,都只黏在哥哥的身边。相比于同龄的孩子,瑶瑶的反应比较慢,同样的事情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较弱,无法用普通话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瑶瑶的心灯因为“肌性斜颈”蒙上了厚厚的阴霾。但所幸的是,在11月23日,瑶瑶顺利地进行了矫正手术,绷紧的肌肉在那一刻得到了解放,尘封的心灯也慢慢透出微弱的光芒。现在的瑶瑶,依旧很害羞,但已经能够跟我们小声地交流了。

       我看着这个乖巧得让人心疼的小姑娘,想起刚刚拆线时,隔着衣服感受到的女孩紧张的心跳,和与心跳声极其不匹配的故作淡定的脸庞,轻声问道:“瑶瑶,刚刚拆线痛吗?”小姑娘缓慢地转过头来,声若蚊蝇地回答道:“痛。”“可是你刚刚没有哭,很乖,你真的很棒哦!”

       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瑶瑶没有回答,只是呆呆地看着我。当被问到戴着支架睡觉是否会不舒服时,瑶瑶再次用近乎无法听见的声音回答:“会。”我忙安慰道:“再戴多几个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架子拆掉,舒舒服服地睡觉了哦,很快我们就会好了噢!”她怔怔地看着我,仿佛在思考话语的含义。

       瑶瑶爸妈透露道,做完手术后,瑶瑶的性格好像比之前开朗了一点,变得更调皮好动了。我们欣喜瑶瑶的变化——不仅在外观上,更是在心灵上。歪着脖子缺乏自信的瑶瑶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身体健康、逐渐开朗的她。医生仔细地擦去了心灯外罩上的灰尘,让瑶瑶内心深处的那盏灯再次透出了微微的光芒,尽管很微弱,但对于瑶瑶以及她的爸爸妈妈来说,足够了。

     “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瑶瑶临走前向我轻轻挥动的小手更让我坚信这一点。当人文逐步走进医学,叙事逐步融入临床,一盏盏心灯被点亮的景象也许不再遥不可及。漫漫长路,我也愿为构筑此番美景添砖加瓦,成为小小的“点灯的人”,为病人带去希望和光芒。 (据深医人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