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4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
我们为什么会嫉妒别人
□苏静

       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读书时比成绩,上班时比工作;年少时比家境,长大后赛娃……

       但是“比”就意味着竞争,“比得过”会感到自豪,“比不过”则可能会羡慕,也可能会嫉妒,甚至发展成憎恨。“羡慕嫉妒恨”这五个字,完美阐释了人们在看到自己“比不过”时情绪的复杂性、递进性、转换性和高弹性。

       那么“羡慕”跟“嫉妒”这两种情绪有什么不一样?又该如何区分自己是“羡慕”还是“嫉妒”呢?

     “羡慕”产生动力  “嫉妒”带来破坏

     “比不过”时所产生的情绪,无论是羡慕、嫉妒抑或是恨,基调就注定了负面和消极。然而,羡慕更多的是“我也想要,而且我可以有”的合理信念,而嫉妒聚焦于“我没得到,因为他抢走了”的错误信念。

       因此,虽然羡慕和嫉妒的情绪体验都饱含渴望和挫败,但羡慕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欣赏和对自己可能成功的自信,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自我,是“我”和“目标”之间的二者关系,产生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而嫉妒的核心是对他人已有成就的不满和对自己无法得到的恐惧,情绪对象最终指向的是他人,是“他人”导致“我”丧失“目标”的三者关系,由此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感、丧失感、威胁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些负面体验可能会引起自我怀疑和社交退缩,也可能会引向贬低他人或试图阻碍他人成功等破坏性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羡慕关注缺乏,意味着努力和争取;而嫉妒关注损失,意味着放弃和认输。

       什么时候容易“羡慕”  什么时候容易“嫉妒”

       尽管羡慕和嫉妒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生活中,羡慕和嫉妒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羡慕与嫉妒常常相互交织,甚至在某些情境下会来回转换,这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嫉妒之间存在紧密的一致性关系。这表示,情绪不稳定、易焦虑不安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嫉妒情绪。同时,具有隐性自恋倾向的人,即那些过度自信于自身成就和能力者,往往会因为害怕失去优越地位而对别人的成功心怀嫉妒。

        相反,自尊和自信水平较高、内心安全感强、自我效能感良好的人,在面临“比不过”的情况时,更可能产生羡慕,并将其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积极动力。

       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会影响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是产生“羡慕”还是“嫉妒”的情感反应:

       1.看关系铁不铁

       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嫉妒》一书中提道:“人们往往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的成功崛起,但却难以忍受身边熟识之人的飞黄腾达。”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嫉妒之情,更多时候是源自我们对周遭亲近之人的仰望与比较。

       研究表明,相较于关系不够亲密的优势他人,人们对于亲密度高的优势他人所产生的嫉妒情绪显著降低;相反地,对于关系紧密的优势他人,我们更容易产生羡慕的情感。

       2.看差距大不大

       当两个人的差距拉到足够大时,较弱的一方可能会觉得连嫉妒的资格都没有,内心只剩下对对方成就的羡慕。这是因为巨大的差距使得比较变得无意义,从而抑制了嫉妒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远超自身水平的他人时,更可能产生敬佩和学习的心理。

       相反,当两个人差距很小,看似触手可及,却又稍逊一筹时,嫉妒情绪会像燎原般疯长的野草一样难以遏制。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当两人之间的差距极小,却又有明确的优劣之分时,较弱的一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不公平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嫉妒情绪。

       3.看状态好不好

       当人们陷入消极情绪或经历生活挫折时,与他人比较而“比不上”往往会进一步恶化其情绪状态,加深内心的挫败感受,从而更易滋生嫉妒之情。

       以考试为例,若朋友获得高分而自己虽未达其水平但也有显著进步,人们通常能保持积极心态,与朋友同庆;然而,若自己成绩大幅下滑,本已心情沮丧,再见朋友因高分而喜悦,便会加剧心中郁闷,甚至引发嫉妒。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在于,消极情绪会削弱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使我们对外界威胁更为敏感脆弱。

       4.看配不配得上

       即使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出色,情绪管理得当,自我效能感强烈,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时,也难以完全抑制嫉妒和愤愤不平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揭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时,会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并出现认知上的失调。同时,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当人们观察到他人的成功似乎过于轻松或是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且这种成功与他们的实际能力不匹配时,嫉妒情感很容易被激发。

       简而言之,不公正感和社会比较中的不平衡因素都是引发嫉妒心理的重要原因。

       5.看威胁强不强

       当他人的成功并不妨碍我们追求相同目标时,我们的情感倾向于单纯的羡慕;然而,一旦他人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达成目标的机会减少或丧失,这种竞争性的关系格局就会引发嫉妒情绪。

       以闺蜜的恋情为例,如果她找到了一个体贴的男友,那么我作为单身者可能会对此感到羡慕,同时为她感到开心。但是,如果这位新男友正是我长期暗恋的对象,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闺蜜的这段关系直接阻碍了我与心仪对象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我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嫉妒和失落感。

       研究指出,强烈的威胁感知会加剧人们的比较倾向,使他们更加关注那些比自己更成功或受欢迎的人。

       当“嫉妒攻心”时怎么办?

       1.做到“四不”

       当嫉妒之情难以自抑时,采取回避策略或许能暂时缓解:不听他人炫耀,不看令人眼红的成就,不去深思比较带来的不公,不主动询问刺激自己的信息。通过“不看、不听、不想、不问”这种方式,让“比较”无处生根,嫉妒之情自然难以滋生。

       2.和自己比

       嫉妒指向他人,而羡慕指向自我。当我们真正学会以内在的标准而非外界的眼光来评价自我价值时,我们将不再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之中。

       通过转换视角,我们可以将他人的成功作为努力的目标和美好的期望,是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而非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自我的提升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这种转变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并激发积极行动。

       3.多做正念练习

       正念理论强调对当前经验的非判断性觉察。在嫉妒的情况下,正念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接受它们的存在,而不是被它们所驱使。

       通过正念练习,个体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嫉妒背后的深层需求,并有可能将这些需求转化为积极的羡慕和行动。 (据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