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4年04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防孩子沉迷网络 同样是家长的必修课
□吴亚琦

     “孩子让我人脸识别,我也不懂,以为他在上网课,其实是打游戏”……无论是在社交平台,还是在相关反映热线中,不少家长都提到了类似困扰。

       互联网大潮扑面而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短视频或网络,成了需要被重视的问题。根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2018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从93.7 增长到97.2 ,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也正因此,如何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保护屏障,探索一直在持续。比如,从政策法规层面,据报道,2020年以来,至少有20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提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内容。2021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新增“网络保护”章,完善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2024年1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需要明确的是,未成年网络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单靠任何一方的努力无法尽美。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想法和行为总会直接或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想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和对网络的掌控力,家长的网络素养就要随之提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们沉迷网络或游戏,很多时候,是因为缺少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当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给手机或电脑,对家长而言,也许是最简单的“带孩子”的方式,但一定不是效果最佳的方式。如果家长积极行动起来,用更有意义的阅读、运动和回归大自然等陪伴,有效占据孩子的课外时间,并用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作为孩子的精神食粮,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