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4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强政策引导 建设信息系统 提供资金支持 提升公众认同
加快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作为互助养老模式的一种类型,“时间银行”以“服务时间”为媒介,将互助养老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制度设计,寻求降低养老成本、缓解养老压力、提高养老水平的目标。近些年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开展“时间银行”试点并逐步推广。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

       助力老龄社会治理

     “时间银行”模式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能够促使各年龄段人群参与其中,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变“服务”为“互助合作”,缓解养老资源短缺问题。“时间银行”模式按照“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思路,将志愿者开展养老服务的时间“折合”为“时间货币”并记录下来,以便志愿者年老时用“时间货币”换取他人提供的养老服务。

       在有效降低养老成本的同时,打造丰富灵活的服务格局。“时间银行”模式采取“服务换服务”的思路,可减少志愿者未来获取服务的支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时间银行”模式中,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多是低龄老年人,他们与需要服务的高龄老年人年龄相仿、成长背景相近,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满足高龄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的服务虽多是上门送餐、陪伴聊天等非正式服务,但胜在关爱和陪伴可以对正式照护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厘清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寻找破题策略

       就理论而言,“时间银行”模式具备多重优势。然而该模式的实践运行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相关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明朗。课题组梳理各地政策后发现,“时间银行”仅在互助养老下作为一种创新模式被提及,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导致实践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影响这一模式的持续有效运行。

       二是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不完善。目前大部分社区或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滞后,不少地方仍采用纸质文件盒的方式记录参与人员信息及服务提供情况,难以对服务提供者的“时间积分”实现动态记录,直接影响了“时间银行”模式的顺利运行。

       三是养老服务资金短缺。现阶段大多数“时间银行”模式都是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服务机构为平台运营,服务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而财政专项资金是面向整个服务中心或机构,可用于“时间银行”模式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导致“时间银行”模式的运营缺乏资金投入。

       四是公众知晓度与认可度较低。目前大多数人对“时间银行”的概念和运作方式不甚了解。一些误解与认识分歧可能阻碍“时间银行”模式的长期发展。

     “时间银行”模式可持续发展

     “扩面提质”是关键

       鉴于“时间银行”模式在实践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完善相关服务模式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时间银行”模式的运转,不仅要求机制设计本身的科学合理,还要求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

       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时间银行”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提高“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为机制运转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多渠道筹措服务资金。“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公益性的互助养老模式,其长效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扶持。

       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由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专业性的要求日渐提高,“时间银行”模式在运营中应注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公众认同、愿意参与,是“时间银行”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