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4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省康复医院采用新疗法帮助孤独症患儿康复,专家解读孤独症的通常表现
孩子专注力过强 或是孤独症前兆
□顾钧竹 本报记者 王丹

      “小朋友们,选一株你喜欢的小苗苗,拿上小铲子,我们来播种啦……”3月28日,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十多位可爱的小朋友在医护人员的引领下,一手提着小桶,一手握着铲子走进了“希望农场”,体验松土、播种、浇水等农事活动。

       这样的户外活动是该院新开设的一门康复课程——园艺疗法,对象则是一群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有相关研究表明,园艺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医护人员介绍,孤独症儿童会认领一株属于自己的植物,之后在日常照顾中学会和植物交流情感,进而达到提升社交能力的目的。同时,孤独症儿童在照顾植物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自身的行为。

       专注力、秩序感强

       或许是孤独症表现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2019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孤独症人数已超1000万,0~14岁孤独症少年儿童人数超过300万。目前儿童孤独症已成为中国儿童疾病之首,超过了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比例。

       孤独症的大部分患者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以及明显的刻板与重复行为方式。但是由于目前孤独症在生物学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方法,医生和家长们只能通过孩子的行为来进行鉴别。

       四川省康复医院儿科专家康晓东告诉记者,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将孩子不合群、不喜欢搭理别人,总是自己玩归结于性格内向等性格问题,甚至有些家长会将喜欢自己玩误认为是孩子专注力强。

       康晓东表示,大多数孩子从2岁开始将进入秩序感敏感期,他们会对东西摆放的顺序、生活起居的习惯、物品所有权的归属等,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在内心总结出一套近乎苛刻的秩序。而孤独症患儿也会有这类秩序感。不同的是,正常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秩序感会渐渐模糊,而孤独症患儿则不会,并且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会不知所措。

       当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如果他不怎么看、不怎么应、不怎么指、不怎么说、行为有些不当,出现这样一些反常行为时,家长就应考虑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医生。

       提早识别

       不要错过康复黄金期

       康晓东说,虽然孤独症早期不易发现,但是6岁以前是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甄别,提早发现,提早治疗。经过正规干预,少部分患儿能够走进课堂、回归社会。对于部分孤独症患儿,虽然疾病可能伴随终身,但经过干预,他们的社会化技能、语言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国家卫健委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中,针对孤独症发布了一个“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家长们也可以根据该表格进行自查。

       如果出现一条及以上阳性或者任何年龄段儿童出现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的情况,都视为异常,应寻求正规医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