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黄脸婆”是对女性一种不尊重的称呼,不值得提倡,但是这种脸色发黄、皮肤光泽感较差的情况的确是部分中年女性所面临的困扰。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很多女性出现“黄脸”的始作俑者是“贫血”。
月经量过多和吸收差是缺铁主因
随着年龄增大,一些女性逐渐出现脸色发黄、无光泽,如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慢性疲劳、记忆力减退、头晕、脱发、睡眠差、免疫力低下、畏寒、手脚冰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等,就有可能是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所致,需要及时诊治。
铁是人体的重要元素,存在于所有细胞内,为红细胞合成所必需。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人体内储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时发生的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育龄和妊娠期的妇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多数缺铁性贫血发生隐匿,进展缓慢,由于机体的代偿能力,早期可无自觉症状,多在常规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而这种情况通常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生殖系统疾病有关。因为它们均可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月经量增多。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除了常规补铁外,最根本的治疗是解决这些原发疾病。
胃肠道铁吸收功能差是女性缺铁性贫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长期喝茶或咖啡、不科学地减肥、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疾病都容易影响胃肠道对铁的吸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盲目节食减肥对身体吸收功能会造成严重损害,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应进食二两瘦肉(约本人半个拳头大小)、一个鸡蛋、250~500毫升牛奶、500~750克水果和蔬菜、300~400克主食。
补铁先食补,优选动物来源铁
由于各种病理性或生理性因素,不少女性直到绝经,缺铁性贫血才能完全自愈,因此补铁也需间断补充至绝经后才能终止。若绝经后仍出现缺铁性贫血,则应尽快就医排除妇科肿瘤、痔疮及消化道等疾病的可能。
补铁有食补和药补两种办法。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00g/L)(参考值130g/L-175g/L)且血清铁蛋白≥10ng/ml(参考值11ng/ml-306.8ng/ml)的女性,可以先食补一个月看看效果。根据《国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取量》,建议成年女性每日铁质摄取量为15mg。通过食物摄入铁的方式包括动物来源铁和植物来源铁,相较而言,动物来源铁因其为二价铁更易被肠道吸收,比如瘦肉、蛋黄、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等。
动物肝脏补铁效果虽然较好,但进食过多易导致血脂升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女性更要注意,以适度摄入为宜(每月2~3次,每次100~200克);瘦肉也不是多多益善,每天控制在100~200克为宜。与此同时,还需多进食高维生素C食物和植物酸、草酸含量少的食物,以增加铁的吸收。另外,正在补钙的人群应错开补铁的时间,因为摄取高量的钙质会抑制身体对铁的吸收,可以采取早餐补钙、午餐和晚餐补铁的方法。
若食补一段时间后缺铁症状仍未改善或血红蛋白不回升,则应考虑进行药物补铁。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