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1年0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这种“寂静的疾病”须引起重视
达州市通川区中医院 刘华

    骨质疏松是一种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而导致骨量丢失和降低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由于早期骨质疏松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据研究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中,每10人就有近4人患有骨质疏松,而女性较男性的发病率更高。骨质疏松可能引起脊柱椎体骨折、髋部骨折等严重后果。因骨质疏松发病率高、能引起严重后果而早期又无明显症状,人们必须对该疾病有最基本的认识,引起重视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骨质疏松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老年人机体钙、维生素D的流失等。骨质疏松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饮酒、喝咖啡,卧床、活动减少,营养不良等。骨质疏松早期时,症状轻微,随着骨量进一步丢失可能出现浑身乏力,腰背或髋部疼痛,甚至全身骨痛,最终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即所谓的脆性骨折,指在没有严重暴力的情况下就发生骨折,如摔倒、用力起身引起的骨折。一般老年人的脊柱椎体骨折、髋部骨折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尽管脆性骨折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患者死亡,但由于骨折后患者难以站立行走活动,卧床时间长,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褥疮等并发症,患者生命多因以上原因受到威胁。


    由于骨质疏松的危害极大且容易被忽视,我国已将骨密度检查纳入了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目前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基于骨密度的测定,通常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此外,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均可诊断骨质疏松症。对于已诊断骨质疏松症或怀疑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时到骨科或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就诊。通常医生通过教育患者改变生活方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和康复治疗4个方面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其实通过“开源”(增加骨量的形成)和“节流”(减少骨量的丢失)两方面措施就可以对骨质疏松进行很好的预防。


    增加骨量的形成:第一,摄入充足的钙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系统健康有极大好处。提倡尽量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钙,牛奶、海产品、豆制品、蛋类和深色蔬菜等食物含钙丰富,可适当增加摄入。当日常生活中摄入量不够时,可以补充钙剂。第二,维生素D对肠道中钙的吸收起关键作用。在应用钙剂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才能使补充的钙进入机体。同时,老人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可以促进自身体内的维生素D合成。第三,体育锻炼是促进骨量增加和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缺乏锻炼使得骨骼系统受到的机械刺激减弱,破骨细胞活跃程度超过成骨细胞,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建议老人采取较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行等。此外,体育锻炼对增加肌肉、韧带、肌腱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预防脆性骨折。


    减少骨量的丢失:第一,烟草、酒精、咖啡因都可能造成钙流失,应尽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此类物质。第二,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骨量丢失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人群应该重视骨密度的检查和骨质疏松的监测,必要时到专科门诊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对骨质疏松进行更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