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1年0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优质服务基层行” 成都在行动
五年组建高质量儿科,建立区域特色医联体,“管理”慢阻肺患者……
范月秋 本报记者 杨琳 侯文瑾

近年来,成都市实施“十三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为推进分级诊疗、提供高品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基础,初步达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成都市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活动,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2020年,成都市29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加“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109家机构达基本标准, 33家机构达到推荐标准,达标率为98%。目前,全市累计达到基本及以上标准的占比60%,达到推荐标准的占比17%,青羊区、新都区、双流区1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基本及以上标准。


成都市在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的活动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砥砺奋进坚守医者情怀,不辱使命护佑群众健康,在持续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优化诊疗服务流程、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为成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强大的基层力量。

 

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医院

发展特色专科 组建“步步带血”

 

走进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医院五楼儿科住院部,你会以为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温馨的墙面色彩,还有墙纸上栩栩如生的可爱动物,让孩子和家长们没有了紧张和担忧。可5年前,谁能想到,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怎么会打造出这样一个被辖区居民纷纷点赞的儿童专科?


“我们社区医院的儿科能有今天的好评,离不开老百姓当年的差评。”西航港社区医院(以下简称西航港)院长张智打趣地说道。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西航港街道地处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成都市城市南移的前沿阵地,辖区面积40.2平方公里,有16个社区,服务人口30万人。西航港一直面临着三大问题:一老一小比例高,医疗安全风险大;专科人才数量少,专病防治难度大;服务人口基数大,公共卫生抓不牢。“2020年来打预防针的儿童就达11.7万人次,儿保达 3.8万人次。”张智说,医院在没有儿科时,儿童被检查出身体疾病,只能向上级医院转诊,很多家长觉得“又要跑一趟医院”非常麻烦。“我们曾经平均2.6天就要遭到一次投诉,有家长抱起娃娃来我办公室说,娃娃生病咋个办?”


内心五味杂陈的张智下定决心打造儿科科室。“可是想打造优质的儿科,人才问题是关键,而人才问题又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薪酬待遇,一个是职业晋升。”


“儿科医生是最紧缺的,风险大、待遇低,加上我们是基层医疗机构,很难招聘到高职称的儿科医生。”张智说,多亏了双流区出台的医务人员“区管院用”管理办法,才解决了这一难题。“双流区下派到我们这里的儿科医生,不仅总收入不低于原单位同科室人员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区里还会按照高、中、初级职称,给予医生高于上一年本人绩效20%至40%的奖励,让他们更能沉下心来对我们进行帮扶。”张智说,通过上级儿科医护专家的“传帮带”,并且通过外聘专家及人员进修学习,西航港培养组建了自己的儿科医护团队。


“我们现有儿科医生9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去年儿科的门诊量达到5万多人次,这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是很少见的。”2020年,医院在成都市“十三五”硬件提升工程中,将原有的30张儿科床位扩展到现在的45张。“最初我们儿科床位非常紧缺,有一次有个家长抱着娃娃四处求医无床位,急得抱着娃娃哭,我们实在不忍心就去仓库找了一张行军床放在走廊上才解决了问题。”说起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张智用“步步带血”4个字来形容医院儿科的发展。


在“十三五”发展期间,西航港还不断摸索基层儿科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预防—筛查—治疗—康复”的综合性服务,将一二三级预防融为一体,为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筑起一道牢固屏障。


谈到儿科未来的规划,张智自信满满地说道:“其实我们这5年沉下心来的发展也是搭上了‘优质服务基层行’的快车。按照优质服务基层行的标准对标自己的工作,服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社区医院发展了,老百姓也能体会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便利。未来我们将继续延用区管院用政策,还要加大自身培养,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儿科专家团队,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张智说,现在的45张床位看似数量不多,但这也代表了我们肩头的责任与重担。“每天来我们医院就诊的儿童和家长,都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成华区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升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把细节做到极致

 

2020年,成都市“优质服务基层行”市级复核基本标准机构的名单中,成华区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赫然在列。缘何一家如此普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能受到老百姓的好评呢?


成华区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碧怀一句话道出了记者的疑虑:“把‘竭尽所能,永不放弃’渗进每天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力争把百姓就医的细节做到极致。”刘碧怀坦言,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让常见病不出社区,再有华西医院医生按时出诊,疑难杂症危重病有绿色通道助力,就一定能赢得老百姓的口碑。”连续几年,中心都位列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考核的前列,用心的坚持获得了居民的认可。


医院服务是否便捷顺畅,是患者就医的最直观体验,也是评价医院的重要指标。如果医院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贴心服务,不但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属就诊过程中的困难,还成为患者战胜病痛的一剂良药。


2017年,为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成华区联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积极构建以卫生行政部门为连接枢纽,上连大型综合医院,下接基层医疗机构的“N+1+n”成华特色医联体。居民们可通过网络视频问诊,直接与华西医院专家面对面,在家门口享受国内顶尖医院的医疗服务。


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属于“n”中的一家,它已与华西医院等多家综合医院组建不同类型的医联体。中心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义诊宣传,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个性化的就医需求。


85岁的罗奶奶是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老人很留意各大医院派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夫的出诊时间,有什么不舒服,就让医生给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喜欢跟医生聊聊。老人说:“到大医院,病人那么多,医生哪有时间仔细看病,慢慢听你说病情呢?”她非常满意在跳蹬河社区坐诊的华西全科医生罗丹。“社区医院的药相对便宜,医生态度好,心情放松,病症也就减轻了。”罗奶奶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过程连连点赞。


80岁的张奶奶有关节炎,以前住院时全家轮班伺候。“后来听小区里的人说这里有大专家,试了试,没想到环境不错,关键医生医术高明。”


辖区内老年人较多,为了方便老年人看病,刘碧怀说:“以前检查、看病等都是分散到各个临床科室,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我们在设置窗口的时候都集中到一个区域——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区,在一层楼就可以把项目全部做完。优化了就医流程,让每一个来看病的老人能感受到中心的体贴和温暖。”


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是跳蹬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永恒不变的追求。刘碧怀说:“以前中心经常得不到认可,来看病的人很少,现在越来越好了,门诊量逐年增加。”


初级职称及以下职工占比较高,技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心在和华西医院建立医联体后,每年都会选派医生参加华西医院的培训,每一批受训学员都会由主管老师带教,设定、规划学习内容和流程。受训人员若对其他项目感兴趣,也可申请到其他科室或小组学习。变“输血”为“造血”,在中心逐步培养起带不走、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今年中心的全科医生黄丽参加了培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刘碧怀说:“现在大家整体的学习氛围很浓厚,这是我们社区医院的一大福音。”

 

天府新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呼吸健康管理工作室”  慢阻肺患者迎来新生活

 

陈大爷是青海省的一名列车员,2016年,56岁刚过的他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原因是患上了肺心病,也就是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陈大爷先后去了华西医院和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后,医生推荐陈大爷去距家2公里的天府新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华阳社区)继续接受肺功能康复训练。可是,陈大爷却犹豫了。“他当时就说做了康复能管多久?还会不会反复发作?会不会死在我们这儿?”华阳社区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郭云回忆起4年前工作室的第一个患者,仍然记忆犹新。


2016年,华阳社区还处于“呼吸健康管理工作室”的筹备期,便遇上了陈大爷这样此前病情十分严重的患者。“我们当时的人员构成是一个全科医生、一个全科护士、一个中医师,还有一个公卫人员,对于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也还在摸索阶段,该不该给陈大爷做康复治疗,我们也想了很久”。在当年,慢阻肺防治知识还并未在群众中得到广泛宣传,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患病了就当感冒咳嗽医治,更不知在后期要进行怎样的身体康复训练,往往延误病情致使加重。“咱们学医的总得有人去开这个头,总得有人去管患者啊!”郭云说。


于是,郭云及其团队便上门为陈大爷建档。那时的陈大爷,走不了100米就气喘吁吁,生活不能自理。在郭云团队对陈大爷进行日常用药、肺康复训练、居家氧疗、无创通气治疗等多种手段后,渐渐地,自觉状态良好的陈大爷能和妻子一起下楼买菜了。2018年,陈大爷甚至接受了朋友的邀请,到西安旅游了一趟,4年来仅有一次急性发作,并且经过门诊治疗就很快得以好转,并未住院治疗。“陈大爷现在来我们社区,还骑的是山地自行车呢。”郭云说,像陈大爷这样的慢阻肺患者,通过在中心接受呼吸健康管理,能重新过上新生活。
截至2020年12月底,在华阳社区免费接受肺功能检测的辖区居民达6000余人次,社区为1500余名肺功能异常患者建立档案,为300余名呼吸慢病患者建立专病档案。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反映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质量,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切实当好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