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1年0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本报记者探访四川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走进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杨琳

    在许多人眼里,“ICU”三个字母神秘而危险,这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英文缩写,也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躺在这里的病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着。我们要竭尽所能,不仅让他们活着,还要活得好。”四川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专业组长、主管护师刘鑫说道。日前,记者走进四川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近距离记录医患故事。

 

案例1 百岁婆婆顺利出院

 

    一位104岁的婆婆,6年前做了“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7个月前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做了“鼻翼皮肤基底细胞癌根治术”,术后恢复比较好。2021年1月8日,婆婆家属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因为属于肿瘤患者,通过四川省肿瘤医院的绿色通道,婆婆很快被送到急诊科,随即转到重症医学科。


    据了解,婆婆在家时因心衰导致心率最慢的时候只有30多次,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及携氧能力,血氧饱和度极低,随时都有心跳骤停的风险。


   “一般遇到这种年纪的病人,再加上之前的两次癌症手术,我们在治疗上都会很谨慎”。随后,重症医学科很快对病人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会诊。诊断出患者患有左心衰竭、高钾血症、中度贫血、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为病人安装了心脏临时起搏器,保证患者的心脏能够正常跳动。整个科室对婆婆也进行了全程监护:强心、利尿,减轻病人心脏负荷,纠正病人的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经过几天的治疗,病人很快就脱离了危险期。1月13日,医生在查房时,婆婆病情已经平稳。目前,婆婆已出院。


    肿瘤医院ICU的存在意义


    说起这位百岁婆婆,刘鑫声音提高了一倍,特别开心。他说:“每次看到病人好转,都特别欣慰,这也是肿瘤医院ICU存在的意义。”若肿瘤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延迟入住ICU,则病死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积极介入时,患者常获得更好预后、更好的生活质量,甚至更少的住院费用。


    肿瘤与非瘤患者是两个不同人群,前者在免疫、感染、营养等方面的差异给临床提出更高要求。营养不良、免疫异常等是肿瘤重症人群常见特征,且肿瘤患者血液高凝,血栓发生风险增高。处理肿瘤虽然有难度,但治疗方案很多: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都是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方案。


    对于患者而言,手术会对其带来一定的创伤:例如膀胱癌患者,在膀胱癌手术切除后,没有膀胱来正常储存尿液,因此就需要改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替代组织,通常会选择肠道,通过造瘘,患者的尿液经肠道过造瘘口后流入造口袋内,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患者正常生理结构、外观形象都会发生改变。患者生理、心理上的改变在这个时候就更需要肿瘤医院ICU呵护病人,密切监测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保证其生命体征的平稳、确保其生命安全。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正面引导,通过心理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等度过这段时间后,病人基本都能回归社会、开始新的生活。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张萱表示:“与通常意义的ICU不同,肿瘤重症医学有其特殊性,所以面对的患者群、治疗价值、与专科协作目标等都不同;无论如何都要求每一个肿瘤重症人,在面对肿瘤重症患者时,决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救回的生命。

 

案例2 绝境中看到希望

 

    死神随时都会拨动倒计时的秒表,重症医学科医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机关,解除隐患。“细心是重症医生必备的特质,有时找准一个细节,就能让患者起死回生。”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珊玲说。


    4年前,ICU接收过一个病人,一个刚大学毕业的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被诊断为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淋巴瘤,已经经过多次化疗。入住重症医学科时呼吸衰竭,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5天治疗,病情持续恶化,家属已经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患者这么年轻,绝不能放弃救她!”徐珊玲再次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对患者再评估。带着转运呼吸机,和家属冒着巨大风险给患者再做了一次CT,结合患者病情,考虑患者肺部感染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耶氏肺孢子菌造成的,给予了复方新诺明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得以控制。“细节决定成败,处理这类患者肿瘤医院ICU是专业的,现在这个小伙子还会经常来看我们”。


    哪些患者需要入住ICU


    有人说:“肿瘤患者没有必要到ICU去,因为受苦又花钱。”那么,到底哪些患者需要入住 ICU呢?
    徐珊玲表示:“有三类患者需要入住ICU。”


    一类是术后需要严密监护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肿瘤手术相对复杂、时间长,尤其是高龄患者,术前合并症多,所以术后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让围手术期更安全,能帮助患者渡过手术的难关。


    另一类是肿瘤治疗期间需要严密监测或需要短期各种器官生命支持的肿瘤患者。比如因肿瘤并发呼吸困难的患者,带着气管插管在ICU进行化疗;各种肿瘤危急重症,如肿瘤治疗期间出现白细胞减少、发热、感染、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经过几天或短期的ICU治疗就有可能康复的合并急性可逆性疾病的患者。


    还有一类是让家属纠结,而医生难以判断预后的患者。医生需要告知家属,根据国内外肿瘤医院ICU的经验,当无法判明这个危重肿瘤患者的预后时,可以让其入住ICU积极治疗至少3~7天。非常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要动态评估患者,治疗好转可以继续治疗,若评估治疗无效则应及时告知家属选择临终关怀。

 

案例3 皮肤莫名溃烂,原来是淋巴瘤

 

    李军在广东住了多年,突然对自己的身体极度不了解。最近,他发现皮肤上会出现脓包,然后破溃,尤其是会阴部位以下到脚趾。皮肤也经常出现各种症状,莫名其妙就会长疱疹。


    当地医院皮肤科的诊断是过敏性皮炎,但医治了很久也不见好转。随后在当地医院多番检查下确诊为淋巴瘤。2020年11月22日,李军一家前往四川省肿瘤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随即进行骨髓穿刺、皮肤活检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淋巴瘤伴嗜血综合征。在化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气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但在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李军最终脱离了危险。


    ICU的24小时 


    李军的好转与ICU的治疗护理是分不开的,刘鑫指着墙上的“ICU的24小时”流程图对记者解释道,“从早上的8点查房开始,到为病人翻身、更换床单、伤口换药、肌力训练、等离子空气消毒等,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流程。我们会按照规定精心护理患者。”


    其中,最惹眼的就是“床旁活动”和“一指明沟通”。


    刘鑫说:“3年前,气管插管的病人在床上躺着,几乎不可能让病人坐起来活动,现在倡导患者早期进行肺康复。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因为病人长期卧床会加重肺部炎症,而且肿瘤病人血液都是高凝的,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血液就像豆浆,都有一个黏稠度,患者长期卧床,就会让血液过于黏稠,而过于黏稠就容易长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有肺栓塞的危险,肺栓塞处理不及时就有死亡风险。所以做运动前,我们首先要评估病人的病情是否平稳,如果处于平稳状态,我们会在保护好管道的情况下,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让气管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也真正动起来。”


    所谓“一指明沟通”,刘鑫解释道,16床的藏族病人完全听不懂汉语,就用漫画加上标注了发音的藏语和病人进行沟通交流。“一指明共标注了16句话,包括了一般病患在病床上的大多数需求。”走出病房,刘鑫跟记者说:“刚开始说藏语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别扭,慢慢地就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