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5版(2021年0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冠心病的CT诊断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 罗勇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能够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需要尽早诊断治疗,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CT诊断为冠心病主要诊断方法,不仅可判断病情程度,还可用于冠心病治疗效果评估。

 

 


解剖诊断

 


    冠状动脉疾病:在对冠心病诊断中,冠状动脉情况为CT主要诊断内容,常见疾病表现包括前降支起源异常、回旋支起源异常、单冠畸形、冠状动脉走形异常、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先天性冠状动脉瘤、川崎病等,均可通过CT诊断中冠状动脉起源、走势等进行冠状动脉疾病分析。


    病变斑块:斑块为是否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诱发冠心病重要影响因素,而利用CT诊断,能够有效进行病变斑块鉴别。冠心病斑块病变主要分为钙化斑块(>130HU)、非钙化斑块(<100HU)及混合斑块(分为钙化为主及非钙化为主两种钙化类型),在斑块范围中,将其病变范围类型中,主要分为局限性(<1cm)、节段性(1~3cm)、弥漫性(>3cm)。


    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CT诊断中重要检查指标,主要分为正常、轻度(<50%)、中度(50~69%)、重度(70~99%)、闭塞(100%),其中50%及70%为两个重要节点,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判断。如果在检验中以目测法进行直径测量,一般扩大10%,如果存在钙化的斑块,需扩大20~30%。而冠状动脉钙化情况,与其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OCT上易损斑块:光学相干断层现象(OCT)上易损斑块识别一直以来都为冠心病CT诊断难点,难以有效判断不稳定斑块风险。其主要识别特征为,纤维帽薄,一般<65μm;大脂核,脂质象限≥2个;存在泡沫细胞浸润现象,并伴内膜侵蚀,微通道,浅表钙化现象。


    识别心肌:桥冠状动脉行走于心肌内,包绕此段冠状动脉的心肌结构就是心肌桥,为了避免心肌桥的过度诊断,一般在CT横断图像上明确显示了冠状动脉周径完全被心肌包绕,才可以诊断为心肌桥。心肌桥具深浅之分,深肌桥>3mm,浅肌桥<1mm。

 


功能诊断

 


    心肌功能评价:冠心病会影响心肌供血,进而出现心功能损伤。在CT诊断中,主要利用左室大小、室壁瘤、室壁厚度及密度、心肌灌注、心腔内血栓等,可用于心肌功能诊断;如在心肌缺血诊断中,可通过CT观察心机密度、冠脉供血情况进行诊断。


    闭塞病变PCI术前评估:一般情况下在对闭塞病变PCI术前评估中,传统不良预测因素包括闭塞时间≥3个月、存在中重度钙化、病变长度>3.0cm、存在向前的桥状侧枝、闭塞病变处存在分支、闭塞病变近端血管过于弯曲、闭塞残端缺乏锥形残端或残端不清。而在CT诊断中,可以预测的因素包括闭塞长度>3.0cm、开口或分叉处存在闭塞病变、近端中重度钙化或纤维化、闭塞病变处“阴性”重构现象,可作为PCI手术适应症参考依据。


    PCI术后评估:可测量直接内径及外径情况,同时可对支架位置、形态、支架远端显影情况、支架周边血管病变情况及并发症(冠状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进行有效评估,如发生支架远端显影不良、支架内闭塞、支架形态不完整等情况,提示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对再狭窄诊断中,CT诊断存在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不足,存在金属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钙化及分叉病变等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可分别测量支架重量及远端管腔内CT值,计算造影剂浓度(CCO),以提升诊断效能。


    以上就是关于“冠心病的CT诊断”的内容,希望本次科普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