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1年01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平均2.6天接一个投诉?看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医院如何“反转剧情”
家庭医生“签而有约”
范月秋 本报记者 杨琳

成都市民张明(化名)有一对双胞胎孩子,两个孩子从入秋开始就咳嗽,已经三个月之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跑遍了各大医院,每一家医院都会开很多药,但是吃过后总是反反复复,最多减轻几天,过几天总会再次加重,有时整晚整晚地咳嗽。并且,让张明和妻子困惑的是:每位医生开的药都不一样,到底该坚持服用哪一种?


在朋友的推荐下,张明和妻子带着双胞胎来到了双流区西航港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儿科主任杨旭东详细了解了病史和此前的治疗经过,并做了全面的检查后,只开了两样药:氯雷他定和双黄连口服液。“我和妻子都很吃惊,不相信就这么两样药就能治好几个月的咳嗽。”张明说,杨旭东一再嘱咐坚持吃药,其中双黄连口服液每天三次,氯雷他定晚上吃半片。“杨主任还告诉我,孩子没有大问题,反复咳嗽就是因为存在过敏的因素,同时并发病毒感染,这种情况在秋冬季很常见。”


第四天,孩子们的病情果然好转。第二次复诊后,就只服用氯雷他定这一种药了,到现在,都没有再反复咳嗽。“家庭医生有水平、有能力,基层医院的医生用最少的药治好病,耐心地听我们说,我真的信服了。”张明说。

 

签约服务将诊疗和保健有机融合

 


2020年12月30日,一个刚满月的女宝宝在西航港社区医院做儿童保健,家庭医生郭敏发现孩子全身泛红,怀疑是血管瘤。郭敏当即与家属进行交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当天下午,满月宝宝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C包(即个性化服务包),转诊到华西附二院,并挂了华西附二院副主任医师胡梵的号。绿色通道转诊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


家庭医生团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丽娟表示:“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双流区级医疗机构实现了区域级医联体,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为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快速转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医院内部,为缩短儿童就医、儿童保健等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在优化工作流程上做足文章,将“儿科—儿童保健科—计划免疫科—眼科—口腔科—健康教育科—心理咨询门诊”有机结合,开通一站式服务,将签约服务中预约诊疗和保健有机融合,通过科室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了将儿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机融合,避免了二次预约造成的时间成本。

 


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很多人认为家庭医生是到家里去看病,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家庭医生不等同于私人医生,家庭医生也不是到家里服务的医生,对于行动不便确有困难的群众,也可以提供家庭服务。但不是所有的家庭医生非得要上门服务。”成都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副处长刘科说,家庭医生签约是要建立一种稳定的服务关系,有一个熟悉的医生朋友,从而获得更好的诊疗服务。


在2020年,西航港社区医院探索建立了“全+亚+辅”的服务团队结构,形成了目前“22+4+1”的服务团队组合,让中心全体人员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向居民提供整合型服务。


“我们将辖区划分为11个片区,建立 22支家庭医生团队,还有4个专科团队,包括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妇女保健、疾控科4个专科团队和1个辅助检查团队,这5个团队辅助全团队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西航港社区医院院长张智如此解释“全+亚+辅”的服务团队结构。


除此之外,家庭医生实现片区化管理,各团队各司其职,各有各的“责任田”。“我们甚至给各团队统一定制了不同颜色的出诊服装,以强化团队和居民双方的‘责任田’意识。”张智说。


家庭医生团队还针对辖区内的儿童个性化设计了0~1岁、0~3岁、0~6岁的签约服务包,并针对非户籍儿童单独设置了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化服务。通过优化服务、提供内容丰富、价格优惠的服务包,提升居民签约的获得感。

 


家庭医生以儿童签约服务为突破口

 


2008年,西航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文星和白家两个乡镇卫生院合并而成,2013年创建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中心参加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通过国家、省、市审核,达到推荐标准,并成功创建为社区医院。


西航港街道地处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成都市城市南移的前沿阵地,辖区面积40.2平方公里,有16个社区,服务人口30万人,同时,因毗邻双流国际机场,辖区内高学历年轻父母相对较多,医疗保健需求高,尤其对儿童保健服务需求大。


“2020年来打预防针的儿童就达11.7万人次,儿保达 3.8万人次。”张智说,医院在没有儿科时,儿童被检查出身体疾病,只能向上级医院转诊,很多家长觉得“又要跑一趟医院”非常麻烦。“我们曾经平均2.6天就要遭到投诉,有家长抱起娃娃来我办公室说,娃娃生病咋个办?”


内心五味杂陈的张智下定决心打造儿科科室。2015年年初,医院依托双流区“区管院用”政策,率先建设儿科专科门诊及住院病区。通过外聘专家及人员进修学习,培养组建儿科医护团队。经过5年的探索和不断完善,儿科现已成为 “招牌”科室。


“我们现有儿科医生9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去年儿科的门诊量达到5万多人次,这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是很少见的。”2020年,医院在成都市“十三五”硬件提升工程中,将原有的30张儿科床位扩展到现在的45张。张智也用“步步带血”来形容医院儿科的发展,“儿科能有今天的好评,离不开老百姓当年的差评。”

 


“赢得居民的信任,关键要看好病”

 


家住双流区景茂郦府的李女士2012年做了妈妈,起初对基层医疗机构并无多少了解。但在孩子满月时,所属社区医生提醒她要记得给孩子每天服用钙剂。这让李女士对基层医护人员的水平产生了质疑,因为之前在孕期她了解到,一些权威机构明确表示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不需要额外补钙。


这一幕在基层普遍存在,是否应该补钙、是否可以通过扎指血查微量元素、如何区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面对家长关心的问题,有些基层医务人员往往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也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感。


“赢得居民的信任,关键要看好病。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张智坦言,有儿科医生做支撑,也解决了医疗同质化问题,再加上服务实行“三医联动”,也让辖区内的孩子可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优享院内保健、接种、儿科就诊绿色通道,院外转诊便捷通道等。“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就是真正在做实医防融合。”


儿科家庭医生杨旭东也谈到社区医院的医患关系更融洽。“面对的社区居民,我们就像是朋友一样,可能还是邻居,是老熟人,经常会收到不经意的感谢。例如我们儿科的熊朝熙,患者出院都会亲切地喊她一声‘熙熙’。”杨旭东说,家庭医生有朋友之间的信任感,那么再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中国家庭医生创始人顾湲教授2020年11月初来到西航港社区医院时曾说,“没有想到在成都,还有像西航港社区医院这样的机构能够在一老一小(老年人和儿童)这方面做得这么好。这两点做好了家庭医生才能做得好,做好医防融合也才不是空话,最终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截至目前,西航港社区医院2020年门急诊30.51万人次,住院3631人次;家庭医生签约62707人,签约率43.44%;重点人群签约35501人,签约率80.69%;履约率93.42%,续签率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