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7版(2020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知多少
仁寿县人民医院 夏晓群

甲状腺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现在,超声技术发展迅速,甲状腺的病变检出率也随之提高。但是临床工作中,大量的类似病理诊断还是对医师工作造成巨大挑战。因此,需明确甲状腺肿瘤诊断的特点,了解其病理诊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医师展开有针对性的分析,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医师工作负担,也提高诊断治疗效率。

 

 


PTMC甲状腺的诊断

 


    PTMC属于甲状腺肿瘤的一种,医学上将直径在1cm以下的甲状腺肿瘤称为PTMC。目前医学影像技术持续发展,使得更多的PTMC可以很好的检查出来。但PTMC自身体积微小,多需依赖显微镜合理诊断,传统术中冷冻切片易出现漏诊,给医生进行针对处理带来诸多不便。PTMC常邻甲状腺包膜位置,微小的PTMC甚至达到φ<1mm,出现滤泡性生长,无硬化性间质。较大的PTMC为包裹型,其呈现出滤泡性的特点,且结构为乳头状。还有部分PTMC和乳头状癌结构类似,故诊断不仅需分析细胞核改变,还要考虑到各项组织学特点,少部分PTMC可能有真性乳头结构、淋巴血管浸润,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落实相关诊断。


    以“鞋钉”亚型甲状腺肿瘤为例,作为一种罕见的乳头状癌,女性发病居多,且病死率高,诊断需>30%肿瘤细胞含“鞋钉”特征,肿瘤细胞核应位于胞质中上位置。若检查PTMC发现其存在此类特殊成分,应及时记录在报告中,提醒医师充分重视,开展针对性治疗。PTMC的淋巴结转移率达到16%~64%,就必须采取手术切除。除此之外,大部分PTMC都需采取全切除手术。


    经手术后PTMC病人可投入正常生活,而经研究显示,不手术,PTMC的生长周期也较为缓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不大。在临床方面,发现经常遇到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对其淋巴结清理后,预后效果较好。

 


甲状腺滤泡性病变的诊断

 


    甲状腺滤泡性病变的诊断中,微小浸润性滤泡癌的诊断难度较大,通过传统的术中冷冻切片分析其病变,效果并不理想。而对于MIFTC微小浸润性滤泡癌,其术前诊断难度较大,术后采取石蜡切片诊断效果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该MIFTC细胞缺乏恶性特征,仅能在镜下可见的侵袭判断是MIFTC还是腺瘤。


    包膜侵犯是指肿瘤打破原有包膜,侵犯到甲状腺组织中的行为,但不完全包膜浸润诊断标准上,各个区域医院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医师认为需肿瘤细胞垂直在包膜纤维破坏包膜,出现2/3的蘑菇样浸润深度才诊断。也有学者认为肿瘤不规则浸润,破坏包膜,及时浸润深入不满足“2/3”条件也可诊断。在临床研究中,也会见到转移到肺、骨内的甲状腺滤泡癌,分析其形态,发现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滤泡相似性较高。也就是说,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的病变存在明显转移,则可开展针对性的诊断工作。若未发现转移就诊断,其诊断难度较大。


    此外,在术前行细针穿刺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包膜断裂、轮廓改变等,此类变化和包膜浸润现象类似。但是在临床若患者自身并发症导致出现陈旧性出血,也会产生类似包膜浸润现象,导致医师判断受到干扰。


    为避免各类因素对诊断的影响,医师在术中应避免切开肿瘤物检查,需和病理医师做好沟通,完成大体检查。血管浸润的诊断中由于种种因素干扰,很可能导致诊断结果有误。故需要严格应对血管浸润诊断,诊断必须要求受累血管处于包膜上方,患者的肿瘤应和一部分的管壁有连接,观察发现存在肿瘤,且血管的内皮细胞被覆盖,则可落实有效诊断。若发现管腔内和管壁未相连,无内皮细胞被覆盖,可判断肿瘤为人工假象。


    综上所述,甲状腺做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对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中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要针对具体的甲状腺肿瘤特征、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落实病理分析,减少误诊、并发症等一系列问题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