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0年1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攻坚结硕果 绘就壤塘幸福景
本报记者 高富强 陈施妤

村庄画像

斯跃武村位于壤塘县以南,蒲西乡境内,是进入壤塘的第一村,观音桥-色达黄金旅游路线贯穿整村,区域优势明显。主要经济为种植、挖药、务工等,村中有俄斯本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腾都驿站、腾都油坊、小水电站等集体经济项目。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6个大寨,共计111户492人。


作为壤塘的南大门,斯跃武村有原生态锅庄、传统石刻、丰厚的文化底蕴,格萨尔文化、农耕文化布满村寨,被称为“壤塘小江南-多彩斯跃武”。

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宿依山而建,结着果实的花椒树成片地点缀着这片土地,顺着河流蜿蜒而下,一个村寨就是一幅美景。然而,坎坷不平的泥土石头路,岌岌可危的土坯石头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却是阿坝州壤塘县斯跃武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斯跃武村天翻地覆的变化,离不开一个又一个驻村干部的坚守。作为斯跃武村的帮扶单位,2018年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接连派驻优秀的青年干部何渤、蒲小麒开展帮扶工作。


驻村干部倾情付出,斯跃武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村容村貌全面改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集体经济实现增收;村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致富门路显著增加,一条“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医疗扶贫”的路成为了村民走向美好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安居工程暖人心,寨寨旧貌换新颜

 

“以前用电、用水都很困难,孩子们读书要走几十公里。”村民茸四龙感慨道,“现在水电路通了、学校就在身边,生活越来越好了。”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一个个惠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谱写着壤塘百姓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对于居住在靠近河岸的村民而言,每年上涨的杜柯河水都威胁着一家人的安全,但现在,结实、安全的河堤不仅成为了他们的保护屏障,还让村子更加整洁。河堤边的荒坝也从一片废墟摇身一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停车场。何渤说,“随着斯跃武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车来村子里收购,停车场为他们提供了便利。”


过去,从斯跃武村活动室到村内6个寨子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村民的出行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随着一个个基建项目的落地,各寨的村民投工投劳修通寨路,一条条硬化路顺着高耸的大山绵延而上。


放眼望去,斯跃武村新建的房屋民族特色浓郁,规划整齐、样式新颖、连成一片、引人注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香娜指着自家的两层住房说道,“今年,我家的房子比去年加高了一层,外面也涂上了亮铮铮的防水涂层。”


为了让村落看起来整洁美丽,改善村民的居住体验,省卫健委和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多次拨款为当地村民解决需求,2018年3月,省卫健委出资15万元重建了村里的卫生室,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更提高了村民们的就医体验感。


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居家环境改善等一项项安居工程在斯跃武村落地,寨寨旧貌换新颜。“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里越来越好了,水、电、路等越修越好,农村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善。”斯跃武村发展的点点滴滴,村长旦求班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健康扶贫“拔病根”,专家义诊惠民生

 

大力推动医疗健康扶贫,已成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一个主攻方向。实现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必须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难题,拔掉“穷根”、根治“病根 ”。近年来,省卫健委、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联合多家医院,组成巡诊义诊队伍,每年至少两次为当地群众筛查疾病,科普健康知识。


“2018年9月,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刘成带着义诊队伍与B超等器材,来到村里给200多个村民检查了身体,一共筛查出了70多个身体存在问题的村民。”何渤回忆起了自己的帮扶对象——丹木青,在义诊之前她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子宫肌瘤,检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已经有长到了七八厘米大,她在医生的建议下立即去医院做了手术,现在已经痊愈了。


何渤表示,“村民们长期的习惯就是身体不舒服就忍着,直到忍不住了才会检查。这种带着医疗器材的义诊活动,能提早帮村民发现存在的疾病。”


2019年5月21日,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组织的专家团队带着“移动医院”,来到壤塘县蒲西乡中心小学,对蒲西乡中心小学70余名在校儿童逐一检查口腔问题。专家发现当地儿童的乳牙患龋率 92%,恒牙患龋率 34%,并完成龋齿充填29颗,窝沟封闭142颗,共向蒲西乡中心小学和斯跃武村儿童发放儿童专用牙膏牙刷100套,对贫困地区儿童健康起到极大的帮助。


每次举办义诊活动时,来自华西或省医院的医生都会一边会诊一边指导村医,让他们掌握一些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村医索木滚已经75岁了,但他仍然坚持参加县里组织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还在防控疫情期间获得了县里颁发的“抗疫卫士”奖章。接受采访时,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那块奖章说道,“省卫健委给我们重建卫生室,捐助设备,还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在需要我们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


健康扶贫的一项项举措切切实实地落地生根,温暖着每一个斯跃武村村民的心。

 

教育扶贫点亮希望,莘莘学子反哺故乡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无疑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


2018年,何渤来到斯跃武村后,发现每家每户都把家里的积蓄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但贫困户家庭的孩子想念大学,却充满了不易。于是,他立即向上级单位汇报并在贫困户家庭中选出了29个学生,在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的帮扶下,一笔笔助学金每年都按时送到了家长的手中,2018年46800元、2019年50400元、2020年47500元,这些“爱心”点亮了孩子们求学的道路,也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了未来与希望。


在斯跃武村,这里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虽然生活清贫,但是这里的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深信不疑,孩子们对于求学也是坚持不懈,多少年来,一直在努力奋斗。“以前村里人比哪家买了新家具,现在比的是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民谢让卓玛说道,“让家中的孩子读大学是每个家庭的目标,教育优先早已成为斯跃武村村民们的共识。”


52岁的拉布在2015年脱了贫,家里的小日子逐渐红火了起来,更让她高兴的是,2018年,女儿耿茸娜姆考上了位于成都的大学,提及正在念大三的女儿,拉布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她说:“孩子有出息,生活有希望,未来有奔头。”


“今年村子里共计有24人在念大学,我希望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更盼望他们能学有所成,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村长旦求班说道,“目前,斯跃武村的111户人家,每一户家里都有人通过考大学、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在周边的县里参加工作,他们都是村里的骄傲。”


那些得益于教育扶贫走出大山的孩子们,有的回到家乡、反哺桑梓,站上讲台,帮助更多孩子努力追梦;有的主动选择、勇担使命,把个人的职业追求融入家乡振兴的事业中。斯跃武村的青年们用自身的奋斗,打破了贫困的局面,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花椒飘香扶贫路,撑起群众小康梦

 

11月23日,在蒲西乡斯跃武村的文化活动室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把存放在家的一袋袋干花椒集中运送到这里,何渤和驻村干部们利用集体经济,组织俄斯本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现场对接农户,采购种植户的花椒,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活动现场,10名壤巴拉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斯跃武分队志愿者到场服务,帮助控制花椒质量、称重和搬运。很快,村民送来的1100斤干花椒全部被收购,共创收93500元。


花椒种植是斯跃武村重要产业,年均产干花椒1000斤。今年花椒丰收,却因为疫情影响花椒销售难,收购价格低廉让椒农们心急不已。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得知这一情况后,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解决了花椒销售的困境。


何渤知道,村里花椒产业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进入市场,让消费者主动购买,“腾都”就是斯跃武村花椒的一张“名片”,他表示,未来,斯跃武村的帮扶队员们不仅要把腾都花椒打入市场,还要将腾都花椒油、腾都菜籽油发展成一个系列产品,打造一个全产业链,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必将为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利润,让他们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


除了花椒产业,在壤塘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斯跃武村在国道317线旁经营起了驿站,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如今的斯跃武村,山青、水绿、天蓝。一幅幅美景、一张张笑脸,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攻坚的壮阔历程中,四川省医疗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的驻村干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讲述着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