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0年1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复杂先心病患儿濒临死亡 手术5小时成功“渡劫”
钟涛

出生29天,患复杂性先心病,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只有75%,濒临死亡。他是如何经历生命大逆转,重获“心”生?


8月28日,绵阳四○四医院突破心脏手术年龄极限,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仅一个月,体重3.6kg的复杂先心病、重症肺炎患儿,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这是该院迄今为止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病情最重,风险最高,最复杂的先心病患儿。近日,患儿父母给参与手术和护理的团队送去锦旗致谢。

 


复杂性先心病患儿命悬一线

 


患儿妈妈贾女士介绍,宝宝出生后没几天,家人就发现孩子每次吃奶都很费劲,吃一次奶要停歇好几次,呼吸变得急促,大口喘息,而且吃完奶额头上都是汗,当时家人并没有往心脏问题这方面想,还调侃道,“看把孩子吃奶累的,真是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


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医生发现宝宝心脏有杂音,但无法确切诊断出是什么病。几经辗转,最后确诊为“复杂性先心病”,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心脏畸形,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患儿较小,手术的风险很大。多方考虑,贾女士夫妇最终将患儿带到了绵阳四○四医院接受治疗。


“孩子来院时,精神状态非常差,患儿,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只有75%(正常人在95%以上)。”接诊的儿科曹岚医生回忆道。


为了给宝宝的心脏病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和分型,医生让贾女士带着孩子进行复诊,结果让医生们也吃惊了,胎儿患的是一种更严重的复杂性先心病——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也就是说,患儿出生断脐之后,他刚刚在这个世界上吸进去的氧气经血液氧合后全部回流到右心房,仅仅依靠小小的卵圆孔未闭,使得很少部分的氧合血通过心脏运输到他身体的各个部位,且由于该卵圆孔通道极小,氧合血一方面通过时明显受阻,另一方面少量通过的氧合血又远远无法满足机体所需,从而使得患儿处于严重缺氧状态,还伴随严重的肺部感染。

 


多科联手给予患儿“心”生

 


对患儿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实施手术,孩子生存的机会也会越大,为了实现这一点,儿科的医生们立即联系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体外循环、彩超室、放射科等多个科室共同商讨手术方案。


“孩子目前状态太差,暂时不适合开展如此大型的手术。”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白上林说道,“想要救孩子,还得等!”


为了达到手术标准,患儿在入院后便转入新生儿监护室进行24小时全方位护理,经过数天的密集的监护治疗,宝宝状态达到了手术要求。


8月28日,手术室内由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室组成的手术团队早已做好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


抢救生命的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面对如此袖珍的小心脏,在体外循环医生的保驾护航下,手术有条不紊而又迅速地进行着……在先心病治疗团队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结扎术。手术仅用了5个小时,孩子原本的心脏畸形得到完全根治,各项生命监测指标正常,从肺里来的氧合血源源不断地泵出心脏,运输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滋养着每一个细胞。


在新生儿监护室监护团队10多天的精细化护理下,经过呼吸机支持,动静脉监测,多种药物泵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密集的监护治疗,患儿逐渐恢复。


手术后第18天,患儿从新生儿监护室转至儿科普通病房,经过多日的分离,孩子终于可以幸福地躺在妈妈的怀抱里,酣畅淋漓地吃奶。“孩子恢复特别好,以后也不用一直吃药,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蹦蹦跳跳的没问题。”白上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