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0年11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首例 国产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完成
本报记者 杨琳

(上接01版)

 

膝关节疼痛20年
骨关节炎已到终末期

 


20多年前,王婆婆的膝盖开始疼痛,后来逐渐发展到走路困难。40多岁后,她干活都需要拄着棍子,走路姿势也是一瘸一拐,严重影响到生活。此前,王婆婆在多家医院先后接受过药物镇痛治疗、理疗和关节腔内注射玻尿酸钠药物,效果都不理想。


今年1月,王婆婆在华西医院骨科就诊。骨科主任周宗科对王婆婆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发现王婆婆的双膝内翻、没有办法完全伸直,走路的姿态跛行,双膝关节的活动度均只有90度,“检查显示膝关节面软骨缺损,出现了‘骨磨骨’表现。”周宗科解释说,患者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已经达到了终末期,只有手术能够缓解疼痛。


于是,周宗科教授团队先为王婆婆做了左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王婆婆恢复情况良好,疼痛消失,也恢复了行走能力。

 


机器人辅助手术
术后5天就能自行走路

 


今年10月,王婆婆得知华西医院骨科正在进行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研究项目,效果更好,而且可以减轻治疗经济负担,于是报名参加。10月29日,王婆婆接受了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要做两遍。”周宗科说,第一遍,是将患者的CT扫描数据录入电脑,进行建模,“需要截骨的位置是多少,安装的假体有多大?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周宗科说,先在电脑上做一次演练,进行精确的测量,手术的时候,再在机器人的辅助下,一步步实施,手术精准度更高。


周宗科说,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优势在于更加智能化、更加精准。精准的手术,区别于传统依靠医生经验进行的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患者关节的远期生存效果,远期出现松动、磨损的概率更小,甚至达到一次手术、终身受用的目的,这是智能化骨科的体现。


术后5天,王婆婆已经能够不依靠助步器,适当下地行走。因为手术效果良好,她把妹妹也介绍来了。

 


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预计6个月后正式推出

 


据悉,此次手术也是国产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骨圣元化”在华西医院的初次亮相。这是一次国产机器人膝关节置换术辅助系统临床应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由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华西医院作为该临床研究的主要参研单位,与其他专家共同在系统的人机交互策略与机械操作控制上分享了宝贵的临床应用经验,并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改进指导意见与建议。


“因为现在还在临床试验研究阶段,暂时还没有具体的手术收费标准,预计6个月后会出来。”周宗科表示,目前,传统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费,一次在6万元左右,考虑到机器人辅助系统的耗材、消毒设施等,未来使用机器人辅助系统的手术费用可能会有所上涨。但机器人辅助系统,通过智能三维模型与医生交互,确保下肢力线最优,假体大小及安放位置最佳,从而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性,有助提升远期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达到手术精准、快速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