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八旬老人反复发热 竟因心脏“生锈”
□章琛

       日前,一位八旬老人因心脏“生锈”反复发热引发关注。听说过心脏长肿瘤,心脏还会“生锈”吗?专家解释,医学上常说的心脏“生锈”指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所产生的赘生物随时可能脱落造成栓塞,也会对瓣膜进行腐蚀,这些情况都可能危及生命。

       心脏手术后反复发热

       81岁的刘先生一年前因“双下肢水肿及腹腔积液”被诊断为二尖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医院为他进行了“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左心耳切除术”。但今年年初开始,刘先生出现反复发热,伴有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当地医院给予治疗后,症状虽缓解,体温正常,但出院1周左右均会再次发热。如此反复的病情,让刘先生的家人焦急万分。最终,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俊杰根据病史,诊断刘先生为念珠菌性心内膜炎,收治于感染性疾病科。

       多种病原菌感染导致

       心脏为啥会感染?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陶臻介绍,由于刘先生高龄且基础疾病多,术前已是多种病原菌感染。术后反复高热是因为心脏“生锈”了,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所产生的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在心脏瓣膜上而组成。因为赘生物不稳定,随时可能脱落,并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各个部位造成栓塞。而赘生物本身也会对瓣膜造成腐蚀,就像金属生锈后对金属本身有腐蚀作用,腐蚀的瓣膜容易穿孔断裂,这些情况都可能危及生命。

       这种感染或可致命

       陶臻解释,感染性心内膜炎指病原微生物迁徙至心脏瓣膜和(或)心内膜、大血管内膜,以及由于赘生物脱落导致远处栓塞感染转移和脓毒血症的一类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或真菌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心脏,在病变的心脏组织或瓣膜内生长,从而引发心内膜炎。若未接受正确、及时的治疗,超过1/3的患者会在诊断后的第一年内死亡,被认为是“致命的感染性疾病综合征”之一。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可发生在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和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狭窄处的感染虽属于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以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发人群要格外当心:有人工瓣膜或人工材料进行瓣膜修复的患者,曾患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手术修补者,或虽经手术修补但仍有缺损、分流或瘘管者,先天性心脏病经人工修补或人工材料修补6个月以内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等。 (据《快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