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急诊的一早一晚
□王晓霞

       虽然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单位的急诊,但去急诊工作区的次数很少,对急诊的印象都是停停走走的救护车、无暇体面的患者、形容焦虑的家属、脚步匆匆的医护交织在一起的画面,充斥着紧张、焦虑和不安。

       急诊,大抵是一个能不去就不去的地方。但最近连续去了两次,一次是夜间,一次是早间,感触良多。现下,我想要叙述的就是那个普通日子里我在急诊所经历的一早一晚,从一个患者家属的角度所观察到的一点一滴。

       先说夜间。家里熊孩子走路的时候摔倒了,磕伤了膝盖,有点儿严重,需要专业清创包扎处理。就近的社区门诊早已空无一人,老年病医院的急诊也不接诊此类情况,无奈之下只能赶到距离更远一点儿的单位急诊。那会儿是晚上八九点的样子,知道人多,但没想到这么多。在我们前面等待分诊的患者有好几拨,最前面的患者是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年人,紧接着是一个躺在转移床上的中年人,还有一个嘴巴里出血的小孩。虽然家属都是一样的慌乱无措、手忙脚乱、词不达意,但分诊台的护士还是能够在只言片语中捕捉到有效信息,在短时间里快速分诊,轮到我们的时候我甚至还没把就诊卡准备好。分诊后的下一站是急诊外科的诊室,诊室里外三三两两的患者正在候诊,而诊室里医生或是问诊,或是记录,或是查体,或是看报告,其间还要不停地解答非接诊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问题。从分诊、候诊、医生问诊、查看伤口、清创包扎到嘱咐注意事项,整个流程大概一个小时的样子,其间医生一刻也没停,像陀螺一样地旋转。我们出诊室的时候,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是的,只是来看个诊,感到累。医生也累了吧,门外还有新一拨患者在等待,等这拨患者处理完了,又会有新一拨的患者出现……

       急诊的夜,光是想想,就让人挠头。我和爱人感慨,那些接诊的医生日复一日、长年累月,熬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

       在家睡了一觉,担心孩子的伤口长势,没怎么睡好,早晨醒来感觉头昏脑涨的。昨晚急诊医生叮嘱今天还是要来门诊找医生看一下孩子的伤口有没有感染,为了不耽误上班,我和爱人早上九点就带孩子来单位了,这个时间正常门诊还没开诊,只有急诊。还是昨天的那个场景,依然是陆陆续续地有患者就诊。但接诊的医生没有换,还是昨晚的那拨人,是的,他们整整忙了一夜,还在继续。我们在门外等待的间隙,来来回回看着他们接诊患者。虽然距离下班只有一个小时了,但他们还在不知疲倦地继续,忙碌的节奏没有丝毫停摆的意思。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在门外迟疑着要不要立刻进去,就在这短暂的空档,有个医生靠着椅背闭上了眼睛,就这样睡着了,真的是秒睡。他大概以为暂时没患者了吧,然而,我们要找他处理伤口。真的是不忍心叫醒他,我们迟疑着、迟疑着,轻手轻脚地进入了诊室,犹豫着要不要唤他一下。呀,下一秒他就睁眼了,真的是秒醒。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他只看了一眼我们,就起身开始检查孩子的伤口,专业又敬业,我那样盯着他看,他都毫无察觉。

       医学人文常常强调医者要对患者有同理心,我固然赞同,但也在内心希望患者对医者也有同理心,毕竟只有相互的理解,同频的共情,才能产生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你看,我只是在带孩子就诊的过程中稍稍地观察了一下急诊医生的工作状态,就充满了感慨、感动和感激。但在以前,我会漠然地认为,那是他的工作,是他应该做的。

       我知道,自己记录下来的急诊这一早一晚真的再普通不过,远远不能反映出急诊医生日常面临的各类急危险重。虽然没有捕捉到急诊医生抢救患者与死神赛跑的画面,但依然在这个平常的急诊早晚间感觉到了他们的辛苦和敬业,就是想说一句:嘿,那个连续接了24小时急诊的大夫,虽然你的头发泛着油,背也微微驼着,但在我和我家熊孩子眼里,你的样子真是帅气又高大、温暖又坚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图/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