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3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孩子“矮小” 别等“晚长”
□王萍

    “医生,我家孩子在班上最矮,亲朋好友说孩子长身高的黄金年龄还没有到,现在矮点没关系,后面就跟上来了,是真的吗?”

     “医生,我家孩子一年只长2~3厘米,正常吗?是不是等到了青春期‘蹿个儿’了就能冲上来呢?”

    “医生,都说我家孩子矮小,有‘晚长’的可能吗?”

      ……

       门诊中,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会“晚长”的期待就诊。事实上,“晚长”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都没有“晚长”的情况,孩子“晚长”的可能性也很小。

     “晚长”又称为青春期延迟,是指女孩13周岁以后,男孩14周岁以后且尚无第二性征出现(如男性睾丸增大、女性乳房增大等),或女孩15周岁仍无月经初潮。而矮小症是指相似环境下,身高较正常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人群身高均值低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者。

       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矮小”就是“晚长”,总会抱有“等等吧,过几年就长高了”的侥幸心理。殊不知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晚长”的现象已成为个例,不少孩子在等待“晚长”中被断送了长高的机会。

       如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

       标准差法。孩子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和同性别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属于身材矮小。同时,如果3岁前生长速度<7cm/年;3岁至青春期生长速度<5cm/年;青春期生长速度<6cm/年,也需要引起警惕,及时就医。

       百分位法。孩子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和同性别平均身高第3百分位(3rd),属于矮小症。

       测骨龄。骨龄是人体骨骼年龄(即骨骼成熟度)的简称。临床上通过拍摄左手X线片,了解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与标准图谱进行比较,得到与X片相对应的骨龄。再与孩子实际年龄相对比,就知道孩子的骨龄是否正常。

       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距在±1岁之间,属于正常生长,定期监测即可,如骨龄比实际年龄小1岁以上,可能是由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引起,反之,则可能是性早熟所致,都需要及时就医。若家长一味地等待孩子“晚长”,一旦孩子骨骺线已闭合,即使想干预也为时已晚。

       如何帮助孩子长得更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在孩子的生长发育中,遗传因素约占孩子身高影响因素的70 ~80 ,后天环境因素约占20 ~30 ,后者也就是我们后天能干预的最大范围。

       据遗传身高公式(CMH法及FPH法),干预后天环境因素能使身高在遗传身高的基础上增长高达5~5.29cm。因此,即使遗传身高不高,干预后天环境因素还是对孩子身高产生一定的弥补。

       怎样干预后天环境因素帮助孩子合理长高呢?

       充足的睡眠。生长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夜间分泌量比白天大,且分泌高峰在夜间,特别是进入深睡眠时分泌量最大。所以让孩子养成晚上10点前入睡的习惯,确保足够的深睡眠时间。

       足量的运动。运动既能够刺激骺软骨细胞增殖、骨化,又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同时促进钙的吸收,使骨骼生长更旺盛,促进孩子身高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多进行户外运动,尤其是跳跃类运动,如跳绳、摸高、篮球、羽毛球等。

       合理的膳食。平衡膳食,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不喝碳酸类饮料。同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保证营养并不是要孩子越胖越好,相反,肥胖反而会导致生长激素分泌的减少,影响孩子的生长。

       愉悦的心情。不良情绪会导致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分泌功能降低。家长应让孩子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减少心理负担。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孩子身高及生长速度,一旦发现孩子矮小,应尽快去正规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身高管理要趁早,干预后天环境因素需要长期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还是会对孩子的身高产生不小的影响。 (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