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3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跨越万里山海 谱写大爱无疆
——成都医生讲述援外故事
文/王静宇 受访人供图

       卫生援外是国家援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四川始终按照党和国家的统筹部署连续47年派遣援外医疗队,增进受援国人民健康福祉,积极推进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成都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全力以赴拼在“一线”。一批又一批医疗队队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他们跨越山海、为爱奔赴,在异国他乡镌刻上中国医者的印记、诠释出中国医者的担当。他们的故事质朴、温暖、直抵人心。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疼痛科主治中医师刘波

       践行中医人的“中医梦”

    “一名中国小伙晕倒在后舱,急寻医生救助!”2018年2月3日上午9点30分,在成都飞往埃塞俄比亚的航班上,沉寂的客舱突然响起急促的广播声。而此时,航班上恰恰乘坐着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医疗团队,于是在万米高空上演了一场生死营救。

       他们是中国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第三医疗队,刘波正是其中一员,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援非征程。2021年2月,刘波再受临时征召,加入援外医疗队到达佛得角,一切从零开始,开启了中医诊疗工作。

       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刘波开展梅花针、温针、药物辅灸、走罐、穴位注射等中医针灸特色治疗方法,特别是当地腰痹及膝关节痹症患者众多,温针及药物辅灸发挥了很好的疗效。一根银针,至轻至微,“怎么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针灸的优势,为世界上更多患者解决病痛”是背负在刘波身上的责任与使命。因此,除了日常工作,在每一次义诊以及巡诊中,他总会现场展示中医针、灸、罐特色诊疗,让当地群众切身感受中医文化。

       从平原到高原再到万米高空,从东南亚到非洲热土,走到哪里刘波都尽己所能,将中国文化、中医文化播种到哪里,践行着一个中医人的“中医梦”。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郑琢

       为国际社会传递更多希望和温暖

       当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到四川省卫健委的紧急通知,需要抽调一名麻醉医生赴非洲,执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任务时,郑琢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

       医者的初心,早在学生时代就在郑琢心里扎根。那颗救死扶伤的种子让她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医疗需求。她知道,援非之行并不是一场旅行,而是一份对生命的无私守护。担忧和质疑接踵而至,却没有阻挡她前进的决心。

       抵达非洲后,学习当地语言成为郑琢最急迫的任务。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她总拉着当地会说英葡双语的人学习葡萄牙语,把发音一句一句地录下来,反复学习。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在一次远程会诊的会议上,郑琢代表医疗队,全程用葡萄牙语作病例汇报。她流利的葡萄牙语展现了中国医生的专业水平,更为两国医学交流搭建了一座无语言障碍的桥梁。

       无论何时,郑琢都全心全意付出、用爱心去治愈,当地医生对她赞誉有加,总是说他们需要这样优秀的医生来帮助他们。她的温暖善良也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纷纷请郑琢医生为他们诊治。

       郑琢希望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投身到援外医疗事业中,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她坚信,中国的援外医疗事业必将发扬光大,为国际社会传递更多希望和温暖。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师刘磊

       完成援外任务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在四川省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对外发布的信息中这样写道:“2022年4月,中国(四川)第五批援安哥拉医疗队第二批队员顺利结束援外任务平安回到祖国。在受援国工作的1000多个日夜,队员们在工作方面硕果累累,在生活方面多姿多彩。”对队员刘磊来说,他最想弥补的是这1000多个日夜对家庭的亏欠,他还想多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融入日常工作,为医院发展多出一份力。

       时间倒回到2019年6月27日。带着任务带着关爱,刘磊抵达安哥拉罗安达省总医院。还来不及好好休整,身为党支部书记的他便组织队员开展主题教育。应该说,那是一剂强心针,也是整个队伍的肃纪课。

       刘磊到受援医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药品盘点、维护货号、梳理流程。他常在下班后到药房加班,对药品进行分类、清点数量。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整理出手工台账,药房有多少个品规的药品,每一个品规进量多少、出量多少、存量多少都一清二楚。

       在安哥拉的日子是充实的,也是艰辛的,“非常感谢大家的记挂和对我家人的关心。能够完成援外任务,完全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刘磊感慨道。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江润禾

       努力实现在国旗下立的誓言

    “2019年初,我和11名队员一起来到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执行为期两年的援莫医疗任务。在此期间,我收获颇丰,有成绩、有欢笑、有遗憾、有泪水。”江润禾曾这样分享自己的经历,“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从未感到孤单,因为有家人、有同事、有医院这个温暖的‘大后方’,给了我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信心。”

       在马普托中心医院理疗科,江润禾从事门诊针灸诊疗工作,一些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不明显,又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同时针灸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

       除了日常诊疗,他也踊跃参加义诊。一年来,援非医疗队陆续到中莫农业示范中心、中铁二十局等单位开展义诊活动,为中非员工提供咨询、诊疗等服务,向这些单位捐赠常用药品,得到了单位全体职工的肯定,这对加深中非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

     “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岗位,告别亲人,舍老弃小,不远万里到异国他乡,说不想家,那都是骗人的。”江润禾说,可是,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些根本算不上什么,“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负祖国的期望,努力实现在国旗下立的誓言。”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代昌凤

       把国内医院好的理念浸润进去

       2012年10月,代昌凤通过重重考核,加入中国第十九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飞往万里之外的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当踏上这片土地,她才发现,这里比想象中还要艰苦得多——炎热潮湿,伤寒、疟疾、艾滋病泛滥,并且医疗设备简陋,药品严重短缺。就是这样一家医院,却肩负着马普托及周边马托拉市约200万居民的医疗、保健工作,医院里每天都挤满了病人。

       工作中,代昌凤经常与同事们交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先进、科学治疗方法传授给当地的医务工作者,还从细节入手,把国内医院好的理念浸润进去,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清洁灭菌,让规则内化为程序。了解到很多当地妇女因缺乏避孕知识,多胎导致子宫破裂现象频发后,代昌凤立即动员身边同事和当地医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进行健康体检及产科咨询活动,提供方便和科学的治疗指导。

       在两年的援非工作中,代昌凤守候着一个个病人,奋战在拯救生命的第一线。当有人问这样工作是为了什么时,代昌凤笑着回答:“当你看到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她和她的家人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作为一名援非妇产科医生,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齐尔

       经常有患者为中国医生鼓掌

     “援非工作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今,谈起援非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时,王齐尔仍颇有感触,回忆那700多个日夜,他用“难忘”与“充实”两个词作为总结。

       语言障碍、干旱少雨、条件简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王齐尔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问题。然而,他用精湛的医术完成了一次次手术、用高尚的医德服务于一个个患者,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求医问诊。“查房的时候,经常会有患者为中国医生鼓掌。”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医生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尊重。

       据统计,援非期间,王齐尔完成剖宫产手术310台,其中艾滋病患者手术57台,处理肩难产20例、臀助产50例,完成首例多胎妊娠剖宫产及会阴Ⅳ度裂伤的缝合及处理,带领当地医生完成B超引导下外转胎位术。他说,“只要病人有危险,医生就应当挺身而出!”

       阔别家乡两年,王齐尔终于回到了家人身边,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对一个医生来讲,不断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医学知识在不断地更替变化。”所以,他更加努力地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