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互联网上,健康类信息检索查询需求旺盛。殊不知,在一些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平台上,科普内容经常被用来给一些医疗机构广告导流。在同一页面上,医师的健康科普内容下面,经常会出现包含功效的医疗广告,诱导人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点开。
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危害极大。一些防病知识本来是科学的,而被误用以后就成了“伪科学”。如果患者不能进行辨别,导致错误就医,不仅会延误病情,还会造成健康和财产方面的损失,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发布科普信息的医生声誉也会受到损害。
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杂草”之所以会野蛮生长,主要原因有:迷惑手段多、执法取证难、非法获益高。一些广告挂靠科普文章,披上科学“外衣”,更具迷惑性,加之随意“搬运”“加工”科普内容,善用夸张、忽悠等手段,更容易误导患者。广告信息的发布主体不一定在医疗机构所在地,此类案件往往很难进行执法取证。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收获巨额流量后,通常可获得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从而促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铲除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杂草”,须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早在2007年施行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就明确规定不得以医疗咨询类栏目或者节目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医疗广告。今年5月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上科普内容捆绑医疗广告现象的监管,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保持高压态势。
铲除违法违规医疗广告“杂草”,还需多方发力。平台管理方要加大审核和管理力度,严格筛选内容,铲除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生存土壤”。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广大群众的鉴别力,让更多人练就能够识破违法违规医疗广告“真面目”的“火眼金睛”,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违法违规医疗广告“人人喊打”。
当然,除掉杂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要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为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让患者接收正确的医疗信息,避免他们被错误信息误导。 (据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