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江苏产妇随手拍下了一段产床布满抓痕的视频。仅10秒的视频,吸引了近20万妈妈留言,诉说生产的不易。一位“00后”宝妈回忆起初次生产的情景,表示只能用撕心裂肺来形容。
国际疼痛学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旨在采取各种方式将人们从疼痛中解救出来。其中,让女性免于分娩之痛是重中之重。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称,在具备产科和麻醉科诊疗科目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专科医院中遴选试点医院,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
直到今天,分娩镇痛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主流的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能够帮助大多数产妇减轻60 ~90 的疼痛,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经产科和麻醉科评估合格的绝大多数产妇都可以使用。尽管如此,我国分娩镇痛率也才由2018年的不到10 提高到目前的20 左右,江苏这位产妇拍下的产床“伤痕”就是一个证明。
为何能让女性免于分娩痛苦的事在中国推广和普及的进程如此缓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妇和家庭本身的原因,也有技术、专业人员方面的原因。
对产妇和家庭而言,科学传播的不到位让其对分娩镇痛有种种不科学的看法和认知,如认为无痛分娩会影响孩子智力、会延长产程时间、容易落下腰痛的毛病、副作用大、费用高等等。
其实,这些都很容易解释。就影响胎儿智力而言,麻醉药物是通过导管注入产妇腰椎的椎管内,阻断神经传导以减轻和消除分娩疼痛,其并不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也不会通过胎盘或通过乳汁分泌让胎儿接触到药物,当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健康;就金钱成本而言,各地的分娩镇痛费用不一,但相关部门已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如浙江、贵州等地已作出实践。
技术和专业上的原因,则是因为无痛分娩需要设施和装备,还需要产科医生和麻醉医师对产妇进行评估。在这些因素中,缺少麻醉师是制约中国分娩镇痛的首要原因。尽管近些年来,麻醉医师的人数也在增加,但难以满足目前临床各类麻醉的需求,对于产妇的分娩镇痛,也力有不逮。
因此,一方面,对分娩镇痛的有关知识需要进行科学传播,以减少产妇和家庭的疑虑;另一方面,还得快速培养大量的麻醉师,以供临床所需;或通过调配现有麻醉师的上岗效率,让更多的产妇无痛分娩,提高中国的无痛分娩率。长远来看,无痛分娩还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女性从不安和惧怕中解救出来,消除她们因分娩而生产的心理阴影。这在生育率下降的今天和未来,无疑也是一种积极影响。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