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23年 一直拼在路上
——记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洪州
□白桦 本报记者 方继莲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从医23年的王洪州历经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一直以“拼命三郎”的状态投入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誓言,获得诸多患者的认可。

       以身作则带团队

       2018年,王洪州在上任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时,把建立一支团结拼搏、努力进取、业务一流的团队作为努力方向。带领大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

       2019年,在王洪州的带领下,科室顺利通过省重点医学专科验收,并成功创建了绵阳市重点专科,取得了全省科技影响力排名第15名,绵阳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为满足更多患者的需要,独立拥有了20张床位的RICU(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投入使用。呼吸危重症诊疗技术也实现重大突破,先后开展了微创牛角经皮气管切开技术、急性AKI患者床旁血液净化滤过技术、目标导向的镇痛镇静技术、经皮肺结节射频消融微创术等新技术20余项。

       作为科室带头人,王洪州以身作则,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每天至少查房两次,除了了解病人病情、为病人做治疗外,还热情地与病人交谈,很多病人愿意把自己心中的苦恼说给他听,他也总是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及时帮助病人化解心中的苦恼。

       敢于担当战一线

       应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白衣天使的担当尤为突出。王洪州就是其中一位,无论是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还是在2009年的流感和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他作为专家组成员,没有退缩,随时应诊、会诊、出诊,冲在参与救治病人的一线。

       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完成常规呼吸系统疾病的救治,又要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王洪州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的核心专家之一,他每天都要带领团队参加院内发热门诊以及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工作,对全院的疫情防控、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救治提供技术指导。

       去年年底,医院陆续开放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呼吸科成为首当其冲的科室。医生、护士相继感染新冠病毒,患者数量也在激增,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尚未康复的王洪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带领科室人员恢复呼吸科病房,收治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患者,未出现一例因感染新冠病毒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患者。

       乐于奉献为患者

     “工作时间争着干,下班时间多奉献。”王洪州经常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到病区查看新入院病人、疑难复杂病人和危重病人,中午或下午在门诊下班后再去查看危重、疑难病人,指导年轻医师进行各项诊疗工作,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去年12月30日凌晨5点,已经在科室坚守10余天的王洪州接到一位50多岁患者家属李先生打来的电话。称患者因肾衰竭做了肾移植手术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体温高热不退,出现气紧、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王洪州了解情况后立即协助联系急救车,在呼吸科床位紧张的情况下迅速调配,通知值夜班的医生护士迅速准备抢救室,备好抢救药品、设备,以最快的速度接应患者。

       患者处于意识模糊状态,口唇发绀,王洪州见状后,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家属同意后,在值班医生护士的协助下迅速行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术……经过实施一系列“快、准、狠”的抢救措施,患者意识有所好转,血氧饱和度也逐渐恢复正常。因为抢救及时,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后来,家属特意送上一面锦旗表达谢意。“不必在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王洪州说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光辉事迹,却在点点滴滴的工作过程中发挥着“光”和“热”。当慕名而来的老大爷、老奶奶拉着他的手连声感谢,当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当一位位咨询者满意而去……王洪州体会到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价值,感到自己所有的汗水与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