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一科医生柘菁仪的诊疗“法宝”——
细心 耐心 让患者放心

       柘菁仪是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一科的副主任医师,最近,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条印有吉祥八宝图案的黄色哈达。一位藏族老人跨越300多公里,将哈达带到成都,只为把感谢与祝福送给她。

       在12年的从医生涯里,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服务是她的“法宝”,有患者曾说:“我只挂你的号!”

       远道而来的藏族老人和满载心意的哈达

       藏族老人扎西(化名)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个村镇,今年已经70多岁了。最近一两年,他深受焦虑症困扰,发作时心慌、心悸,甚至感觉喘不上气。为此,他几乎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但是病情仍未好转。病痛折磨之下,他决定到成都看一看,这一次他选择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在扎西走进诊室时,柘菁仪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藏族老人。这项“本领”来自她在普格县的对口支援经历。从2018年到2019年,她接触了许多少数民族患者,在这个过程中,她一方面积累了沟通经验,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边远地区患者求医的不易。为此,每次看到远道而来的患者,她都会尽力帮助他们。

       诊断完毕后,柘菁仪给老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你别担心,来这就来对了,这个病能治。”她事无巨细地为老人和家属讲解药物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起效时间、调整药物的时间等。这是她每次碰到外地患者和首诊患者时的“必讲”内容。她说:“医患之间的‘信息差’导致双方对疾病的认知不同,而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治疗非常需要患者配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知用药用量,而患者对服药后的效果、副反应不清楚,那就会增加擅自停药的概率。这样不仅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

       老人按照医嘱坚持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后,病情大为好转,整个人终于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两个月后,他需要再次来院面诊调整药物使用量。这次,扎西专门跑到康定市定做了带吉祥八宝图案的黄色哈达,并亲手将哈达献给了柘菁仪。

       让患者对诊疗“心里有底”的“放心医生”

     “让患者心里有底”是柘菁仪诊疗的“法宝”之一。她认为,治疗中的依从性源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除了医生耐心温暖的服务,还要让患者对诊疗更有“参与感”。柘菁仪每一次诊疗时,都会拿出几种适合的方案和患者讨论,将每种诊疗方案的优缺点告知患者,再由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她说:“人类对未知的事物有本能的恐惧。如果患者对诊疗心里有底,也就更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在这样的诊疗方式下,患者的依从性变高了,治疗效果也更好了,柘菁仪成了很多患者心中的“放心”医生。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患者青杨(化名)从未到成都就诊过,但她第一次来看诊就直接挂了柘菁仪的号。原来,青杨的好友曾是柘菁仪的患者,治疗后感觉疗效很好,于是推荐给了她。柘菁仪不负青杨的厚望,诊疗过程十分顺利,她的病情已大大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年科的医生,柘菁仪的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在与老年患者沟通上她也有自己的一套。她说:“老年人接收信息比较慢,所以与老年人沟通要做到两个慢:慢慢听和慢慢说。要听患者讲述他的情况,再一句一句给患者解释疾病和治疗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耐心。”正因如此,她收获了老年患者的一致肯定。一位婆婆每次开药都会等柘菁仪的号,尽管柘菁仪对她说:“婆婆,你现在病情稳定,坚持服药就行,挂不到我的号可以到随访门诊开药,你难得等嘛。”但是婆婆却说:“我只挂你的号,看见你,找你说两句话心里头都舒服!”(李京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