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19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康复
成都骨伤医院 郗华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骨代谢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具有致残性。这种疾病的主要特征为患者体内骨量明显降低,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出现明显的退行性病变,增加患者发生骨折的概率。其中患者的尺桡骨、髋骨以及脊椎骨是最容易出现骨折的部位。如果治疗不及时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动脉硬化等等。


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只有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才能够有效地维持体内的骨量,提高骨密度,从而使骨质疏松症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运动时间、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都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运动时间

相关的观察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合理适当的运动对人的骨骼健康有着特殊的影响。不过还有调查研究也表明,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对骨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学者对长时间进行长距离运动的人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与非运动人群相比,他们的腰椎BMD普遍更低。由此可见,只有保持合理的运动时间才能够对骨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骨质疏松症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对运动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每次运动锻炼30~60分钟为宜,至于运动康复训练的频率则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认为康复运动训练后第二天不能感到疲惫或者其他不适,否则就要适当的减少运动时间。就目前对一部分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骨质疏松患者的调查结果来看,每周进行3~5次运动康复训练为宜。

运动方式

建议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行走、适当的力量训练以及健身跑等运动方式。另外,骨质疏松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要使运动对键骨效应具有部位特异性,也就是说要使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使这种均衡的良性运动能够刺激人体的各个部位。尽量不要采用单一的躯干、上肢或者下肢运动方式,这样无法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选择的运动方式要具有综合性。
通常情况下采用能够有效改善内脏机能的有氧训练,并以此为基础对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负重训练。不过近些年来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运动训练方式—渐进抗阻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体质没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能够对患者的骨密度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预防和治疗大范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方面非常适合,体质比较虚弱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刺激有一个临界值,运动强度在这个临界值以下且不断提高运动强度能够有效提高骨密度;但是运动强度如果超过这个临界值,并且持续增加运动强度不仅不能有效的提高骨密度,甚至还会引发疲劳性骨折。另外,每个人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所能够承受的压力都是有上限的,强度过高的运动训练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健康。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能够对去卵巢后的高转换型骨代谢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从而使骨质疏松的程度明显减轻。然而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并不能有效的抑制去卵巢后的高转换型骨代谢,也就无法对骨质疏松的程度进行有效的改善。还有专家学者表示,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减少人体内的骨含量。

因此,骨质疏松患者要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所谓的中等强度一般设置为患者本人最高心率的60%~90%,也就是最大摄氧量的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