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19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70年沐风栉雨,四川卫生人不忘初心
奋进健康路 医疗专家说“变”
温韬 蒲晓莉 徐咏秋 侯文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长期以来,我国坚持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得享健康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沐风栉雨,四川卫生人不忘初心,从“赤脚医生”到业内专家,他们用辛劳与汗水耕耘梦想;70年砥砺奋进,四川卫生人肩负使命,从看病难、看病贵到病有所医,他们带领人民收获健康;70年沧桑巨变,他们既是这部伟大奋斗史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今天,他们有话说……

 

说发展

 

范生尧:病种在扩大 诊断技术在提高

 

人物名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泸州医学院院长,获原四川省卫计委首届“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

在我从医近60年来,医疗变化实在太大了。就神经科来说,病种在不断扩大,诊断技术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越来越丰富。以前,很多疾病医生都不能作出精准的诊断,而今,有了CT、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现代化的诊疗手段,像腔隙性脑梗死一类的疾病,不再笼统地将其确诊为偏瘫。在基层医生的培养上,也是与时俱进的。
我希望下一辈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我觉得一个医生的成长与医学模式的变化是一样的,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成长,而医生要成长起来,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目标,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族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杨友松:初心不改 为人民健康而努力

 

人物名片:四川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专家。硕士生导师,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发展可以说是代表着四川省医疗水平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省人民医院几代医者的沉淀,医院有了长足的发展。变化的不仅是医院,对于我个人而言,从医学生到退休前,我一直学习并从事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退休后,我随着现科室主任周波,一同投身于心身医学中心的工作。不论是在神经内科对人们躯体上的疾病做治疗,还是在心身医学中心对人们心理疾病做疏导,我初心不改,都是为了人民健康而努力。

 

张世明:“老中医”治不了的病“新中医”能治

 

人物名片:骨科专家,原四川省骨科医院院长、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

从1981年老师去世后,在我们这些弟子的艰苦奋斗下,当初只有12个人、十几张床位的青瓦房的体育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
几十年来,通过刻苦学习,我们掌握了治伤经验、手法、药物等,还因为学了现代医学,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掌握疾病的类型,然后用老师教的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这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现在我们可以解决过去老师解决不了的开放性损伤、复杂骨折等疾病。
我认为老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努力传承。

 

说希望

 

谭天秩:核医学发展更要重“质”

 

人物名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专业创始人、教授。

几十年来祖国医学的变化太大了。但是,对于核医学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有事在人为的信念,要有着清晰的目标。目前我国核医学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在突破性的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很少。在这一点上要和世界去比较,改变以往的观念,侧重在手术质量、科研成果、学术水平、思维理念上下功夫,而不是把手术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靠量取胜。另外,不要把仪器水平当作自己的治疗水平,仪器并不是人,不要去过于强调它在手术中的作用,而是要用现在的仪器去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成翼娟:希望更多的人热爱护理事业

 

人物名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原护理系副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专家,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我曾先后3次走进西藏,对那里的护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在国家健康扶贫、精准扶贫等好政策的支持下,藏区医疗卫生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健康知识传播,让他们担负起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
当前我国护理行业还存在着城市医院和农村医院、基层医院和大医院的不同,对于基层医院、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如何去提高当地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我认为这是急需解决的一件事。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学生加入护理团队,用专业和爱心去服务于老百姓,提升大家的健康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曾桂芳:青少年健康 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人物名片:省中医药管理局儿科专家。采用纯中医药治疗儿童性早熟和矮小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说实话,西医在治疗儿童性早熟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但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普遍采用激素治疗,对孩子的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矮小是其造成的头号不良后果。在我所诊治的小患儿中,和性早熟一并需要解决的就是矮小症的问题。不得不说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我们的诊断治疗和监管上都发生了很多好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儿童性早熟需引起更多的重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健康则国健康,对于青少年健康,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