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19年08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翻山越岭采药材 “扎针医生”力挺中医药
她是普通的基层医生,在她的努力下,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
陈施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医疗改革的步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乡镇卫生院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30日,记者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薛城中心卫生院。院内环境干净幽雅,B超、X射线等各种先进的设备应有尽有,中医馆内多种仪器设备令人眼花缭乱。谁能想到,10年前卫生院的病房在一个狭窄而局促的板房里,只能为村民们提供一些简单疾病的治疗。薛城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不仅得益于医疗援助,更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院长严光蓉。
“我以前总是在想如何把一个病人医好,现在我想的是如何保障这一个区域村民的健康。”这是严光蓉来到薛城镇后,思想上发生的最大转变。42岁的她已经在薛城卫生院坚守了10年。

 

自掏腰包买设备
翻山越岭采药材

 

 


“2009年7月,我来到薛城卫生院后发现这里没有中医科,村民看病拿药都是找西医。由于我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深知中药治疗领域的广泛,于是产生了在当地开设中医科的想法。”严光蓉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套针灸设备,破旧的外壳上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她感慨道:“最初开设中医科的想法没有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我就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套设备。我一直都把它珍藏着,它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除此之外,她还购买了电针、火罐等器具,为当地百姓更好地提供中医服务。
仅仅有中医器具还不够,卫生院资金不足与中药材缺乏成为了困扰严光蓉的一个难题。一些羌药、中药材价格不菲,严光蓉只有独辟蹊径,经常回到家乡小金县,与父亲一起去山上采摘药材,用于制作药酒与敷料。长期的坚持总是有价值的,当一个个病人在卫生院体会到中医服务的便捷后,渐渐地,薛城镇的百姓们对中医疗法不再排斥。现在,看中医的病人反而超过了看西医的病人数量。

 


妙手解除关节痛
她用行动证明中医疗效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薛城镇以山路居多,再加上村民长期务农,许多村民都患有膝关节、腰腿痛,严光蓉在当地开展中医服务之后,通过针灸、火罐、推拿等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村民们的疼痛。
“有一次,大歧村的一个老婆婆膝关节脓肿非常严重,她去理县人民医院治疗,但得知需要入院治疗后,她想到家里没有人能够到县里照顾她,便遗憾地回到了镇上,打算到卫生院里买一点膏药回去贴着。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卫生院里的中医居然能治好她的病。”严光蓉回忆道,“当时我们采用针灸理疗,通过向肿胀区域注射药物、放出脓液,1个月后,老婆婆的病情就有了好转。”
这一次成功的诊疗更加坚定了严光蓉做好中医服务的决心,“一想到我们点点滴滴的努力,可以使村里的老人不再为了一些疾病而四处奔波,能让他们在家门口得到治疗,同时得到亲人的照顾和陪伴,我就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支撑我坚持下去。”

 

普及健康知识
“中医馆”让百姓懂养生

 

2015年,在县卫健局的支持下,严光蓉再一次用行动践行了内心的坚持。理县乡镇第一个“中医馆”应运而生。跟随严光蓉的脚步,记者走进中医馆,目光瞬间被展示架上陈列的药酒和中药材吸引,每一种药材旁还张贴着记录该药材的食谱、使用方法及疗效的纸张。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老年人为了养一个好身体,听信传言花重金去购买一些并没有实际疗效的保健品,不仅浪费钱,过量服用还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严光蓉说,“我们把这些药材展示出来,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明白,食用药膳、熏蒸等中医养生方式,就能够养生健体。”
在展示架的另一侧,还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健康科普资料,“我们把这些资料发给来卫生院看病的患者,并为他们讲解其中的一些内容。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严光蓉说道,“过去,我们卫生院承担的职责主要是为老百姓治病,现在我们多了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除了把村民集中到中医馆进行宣讲,还要去村民家里讲。”
走村入户是严光蓉做的最普遍的工作,每次她背着医疗箱上门对慢性病患者做回访时,总会听到村民们开心地喊着,“那个扎针的医生来了!”想到这里,严光蓉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