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7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那女孩对我说
□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赵汉秋

       清晨,一束耀眼的光芒刺破了云端。电动小车呼呼地奔跑着,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血液内科)。结束了一个月的理论学习,今天是我临床实践的第一天,满怀期待的同时也有些紧张,因为我即将面对一群特殊的小孩。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过病区长长的走廊,我好奇地打探着住在这个小世界的人:有几个月大的婴儿,有几岁的孩童,也有十几岁的少年。与普通儿科不同的是,这里的患儿大多需要进行化疗,因此,PICC导管(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是他们常用的输液工具。而今天,我的任务就是为他们的PICC导管进行维护与换药。   

       在老师的陪同下,我拿着换药包,走到了第一位换药者的床旁。她是个5岁的小女孩,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我想象中的不同,她乐观友好、开朗活泼、乖巧健谈。因为化疗的缘故,没有同龄女孩那样浓密的头发;瘦小的身躯下,衣服也显得空落落的;苍白的脸上,是这个年纪的天真与可爱。当看到她枯瘦的臂膀里那根突兀的紫色导管时,我的心空空的。

       或许是看出了我的紧张,换药的过程中小女孩一直在和我聊天。她说:“姐姐,我不怕,我很勇敢。”她说:“姐姐,我是小女孩,我喜欢蝴蝶结和漂亮的小裙子。”她还说:“姐姐,我长大了也想当医生,因为我想把小朋友们都治好,让他们可以早些回家!”听到这儿,我的手顿了顿,鼻子里的酸涩冲了出来。

       回到家,我呆呆地坐着,满脑子都是那句:“我想把小朋友们都治好,让他们可以早些回家!”无论是曾经在校园的奋笔疾书,还是如今在病房的疾步奔走,不都是为了那句“把他们都治好”。此刻,我更能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我曾以为,生命救治的意义是健康的体魄、存在的可能、活着的幸运、团聚的快乐,但如今,我愿为其添上:无尽的爱意、勇气的传递,不灭的信仰和精神的传承。

       第二天清晨,我悄悄踏进小女孩的病房,从口袋里拿出昨天为她编织的蝴蝶结发箍,我看出了她的欣喜,可是片刻后,她却耷拉着脑袋说:“我头发太少了,戴着会不好看的。”“不会的,这发箍你戴着一定很好看。”我对她说道。

       我不知道,这条路上她还要经历多少的苦难,但我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有着不离不弃的家人,有着积极救治的医生,有着日夜陪伴的护士。此外,她还有着坚定不移的勇气,也有着“成为医生”的美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