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7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怀庆帮” 靠道地药材走向全国

       怀庆药帮是由河南省怀庆府药商组建的药业帮会,简称为怀庆帮、怀帮。明代初期怀州改称怀庆府,辖河内(今焦作市沁阳市)、济源、孟、温、武陟、修武等六县,府治河内县。怀庆府地域古称覃怀,故而怀庆帮又被称为覃怀帮。怀庆帮靠道地本土药材走向全国,形成时间较早,在清代中药材商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水土富饶   这里养育了传奇的怀药

       在怀庆府境内,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的一片平川,形似牛犄角,俗称牛角川。因地处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中,牛角川又被人们称为“三百里怀川”。济水、沁河及其支流丹河穿境而过,怀川的泥土聚集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土质的丰富营养,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层渗流出来的多种微量元素,土质疏松肥沃,雨水充沛,水质新鲜,光照充足。“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和怀菊花)的生长。

       据史书记载,东周时期怀川所产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就成为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贡品。怀庆府境内,野生药材漫山遍野,既有四大怀药,还有黄精、党参、山萸肉、天门冬等,总计600多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干地黄、牛膝、薯蓣(即山药)列为上品。进入宋代以后,在诸多医药学家的推崇下,四大怀药的名气越来越大。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所撰《本草图经》指出:“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

       在野生药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背景下,怀药的人工种植逐渐兴盛起来。北魏时期问世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首次载入地黄的栽培方法。《本草图经》记载了薯蓣的种植地域:“近都人种之极有息。”这句话中的“近都”指宋代京城开封附近,包括距开封约100公里的怀庆府各县。及至清代,怀药成为怀庆府的重要经济作物。清代安徽定远县县令、河内籍学者范照藜的七言绝句《怀药诗》,描绘了家乡种药人的生存状态和四大怀药生长繁茂的喜人景象:“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清代末年,怀庆府各县的怀药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县志》卷十六“物产志”记载:“河朔地多肥美,其近于沁、济间者尤宜于药草,骛利之徒遂舍谷稼而专植他物。武陟较少于河内、温、孟,然亦居十之二三。”以四大怀药为代表的道地药材,是自然界赐予怀庆人的财富,也是怀庆药商走向全国的物质基础。

       怀庆帮药商  携道地怀药走向全国

       四大怀药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被称为“怀货”;经营四大怀药的商号,被称为“怀货庄”。明清时期,由于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怀川生产的怀货不断增多,在河内县沁河堤坝一片柳林附近自发地形成了药材交易集市。官府参与集市管理之后,参照辉县百泉等地的做法,组织“柳园药材大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和九月初九两次起会,会期均为一个月。有些怀庆药商不满足于在家乡坐地守摊,将目光投向周边地区的药材集市,他们由挑担、推车、驴驮到车船贩运,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将优质怀货运出怀川,销往各地。

       进入明代中后期,怀庆商贩用木制独轮车将怀货从家乡运到祁州(今安国市)设摊销售。伴随着祁州药市怀庆商户的逐渐增多,怀货交易量的不断增加,怀庆药商在清代中期已经具备较强实力。据多通祁州药王庙重修碑刻的记载,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开始,怀庆药商积极捐资修葺药王庙。同治初年,祁州药王庙碑刻中出现药商帮会的集合,称“十三帮”,其中包括由80多家药商结成的以杜盛兴、协盛全商号为帮首的怀庆帮。怀庆帮药商除主营四大怀药外,还兼营外地的道地药材和贵细药材,在“天下第一药市”走向兴盛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全国各地陆续兴起的药材集市大都留下了怀庆药商的身影和足迹。在万商云集的湖北汉口,保寿硚附近的街巷因聚集大批怀庆药商而被命名为“药帮一巷”“药帮二巷”“药帮三巷”“药帮大巷”;知名商号杜盛兴、协盛全筹划和主持每年农历四月廿八和八月二十的药材交易大会。在河南辉县百泉湖畔,怀庆府河内县药商和西安府华阴县药商捐献资金,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修建了药王庙。在天津,协盛全、杜盛兴、同德药行等商号设有分号,药材总存货量达万件以上(每件50千克)。

       协盛全、杜盛兴是怀庆帮实力最强的两个药材商号。协盛全商号的创办人是河内县清化镇刘村(今博爱县金城乡刘村)李氏族人。明代末年,李氏族人为当地大户皇甫家种田,后来为东家推独轮车往天津送货,送去怀药,带回海货。皇甫家的子弟中举做官后,怀药生意由李家继承下来。进入药材经营领域的第三代李氏族人,正式启用“协盛全”作为商号名称。清代中后期,全盛时期的协盛全商号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店铺100多家,覆盖大半个中国。

     “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川精”,怀庆药商凭借精明的头脑和团结吃苦的精神,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建立了北至京津、南到湖广、东达皖沪、西接陕川、覆盖大江南北的营销网络,在全国范围的药材集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怀帮会馆   数量众多,彰显雄厚实力

       在各地怀货贸易持续繁盛的背景下,为便于存放药材、接待商户、交流商业、协商议事,怀庆商人在多地建有怀帮会馆或怀庆会馆、覃怀会馆,其中大多数会馆由药商参与集资,少数会馆由药商全资修建。各地怀帮会馆均修建于清代,至今仍存有遗址或有确切文字记载者共有十几座。怀庆帮是修建会馆数量较多的商帮之一。

       清代的商帮会馆不仅比前代数量大增,而且在建筑材料、装饰艺术上互竞豪侈,以显示本帮的实力和在商界中的地位。清代中期浙江余姚名士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卷一“市廛”篇中有一首述写汉口商帮会馆的竹枝词:“一镇商人各省通,各帮会馆竞豪雄。石梁透白阳明院,瓷瓦描青万寿宫。”诗中,阳明院指绍兴会馆,万寿宫指江西会馆。

       现有资料表明,汉口怀庆会馆是怀庆药商在外埠最早修建的一座会馆。清代初期,前来汉口谋生的怀庆府各县药商建立了松散的同乡行业帮会——覃怀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怀庆药商集资购买土地,在汉口循礼坊(今武汉市硚口区新安街附近)修建了怀庆会馆名下的“覃怀帮药王庙”,后来又经扩建和多次重修,占地面积30多亩。正门设在药帮二巷的怀庆会馆建筑群,前面部分包括山门、钟楼、鼓楼、戏楼、看戏楼和悬挂着“药王庙”匾额的前大殿等。整体建筑群宏伟壮观,随处可见的石龙和石狮造型精美、雕工精细。汉口曾汇聚多个药帮,以药王庙为核心建筑物的怀庆会馆被当地人习称为“汉口药王庙”,突显了怀庆帮在汉口药行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原药都河南禹州,靠经营怀货发达起来的怀庆帮药商,于清代道光末年集资修建怀帮会馆,同治十一年(1872年)落成。同治十年破土动工的十三帮会馆,32年后全部完工。十三帮会馆占地面积大于怀庆会馆,但建筑材料质地、木雕艺术水准、装饰精美程度明显不及怀帮会馆。清代末年以后,禹州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这是对禹州怀庆会馆修建规格和怀庆帮整体实力的充分肯定。 (文/图 均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