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3年07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悲喜和病人交织在一起
文/高金声

       最近网上热传两条视频——高考现场,清洁工妈妈见到孩子从考场走出来,幸福地流下热泪。网友:“这是最美的母亲。”满脸煤黑的丈夫被善良朴实的妻子热拥,他嘴里不断地念叨:“我脏,我脏啊!”网友:“你挣的钱是最干净的!”社会的良心,总是同情那些弱者,那些最底层、最朴实的老百姓。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人们也常说,评价一个医生的品格是高尚还是低劣,往往就是看他对待普通老百姓,对待那些来自农村不善表达的患者的态度。记得在《追忆方圻:我的悲喜和病人交织在一起》的文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下班的时间到了,但北京协和医院方圻教授案旁还坐着病人。这是一位内蒙古老牧民。老汉说:“这病拖得有些年头了。过去穷,瞧不起病;现在手头宽裕了,在草原上又一直瞧不好病。听说北京的大夫本领高,就来了。”老汉絮絮叨叨地说着,方圻一句句地听着,一点也不急。他给这位老人摸了脉,听了诊,又请老人躺到诊床上细诊,安慰老人说:“病是耽误得久了点,但还不要紧,会慢慢好起来的。”然后开出处方,每个字都写得端正清楚。老牧民感动了,摇着方圻的手久久不放:“您真是好大夫!”

       但就是这样,方圻还经常“自省”,晚间静静回想:“我今天有什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他曾这样对采访的人说,“有一次,一位当时很有名的明星来看病,我感觉给他看病非常高兴,飘飘然的。后来一想,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不一样是在尽医生的本分吗?我给那么多人看过病,工人啊,农民啊,怎么就没有这感觉?”“还有,知识分子讲自己的病情很清楚,农村老太太却讲不出什么。可是你想想,正是这位老人,她需要你更多的帮助、更多的解释的时候,你反而不耐心了。此后,我每遇见这种病人,都在心里提醒自己注意态度。”

     “人民的好医生”、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专家韦加宁教授,从医50年为患者手术5万例。他的学生说,“党和国家给了韦老很高的荣誉,但我想最大的荣誉就是所有患者对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千恩万谢和交口称赞”。

       一位边远山区的女孩子,突发急症,手腕和手指突然麻木。当地医生让她一定要到北京去找韦加宁。孩子第一次坐火车来北京,找到韦加宁时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得知她的窘境,韦加宁为她把食宿、检查和治疗一一做了安排,安慰说:“钱的问题你别管了。”行医52年,韦加宁自己掏腰包帮助过多少像这位姑娘一样的患者,谁也记不清楚。手外科的患者大多家境困难,韦加宁常常告诉他们下次看病不要挂号,早晨直接到医院楼前等他,他会为他们看检查结果答疑。每次门诊,韦加宁都要在病历手册上详细画出手术方案,为的是让一部分经济困难、病情不是很复杂、不能或不必在积水潭医院住院手术的患者回当地医院完成手术。他常告诉患者:“下次复诊你就直接到10层来找我,不用挂号,我给你看。”

       1972年,北京郊区一位农民被火车轧断了双腿,人们立即把她送到同仁医院。请来会诊的韦加宁和同仁医院的医生一起,把她完整的右脚接到了失去了脚的左腿上。为了保住这只脚,韦加宁每天下班后骑40多分钟的自行车赶到同仁医院,为她检查换药,帮助她做康复训练,还亲自背着她去试假肢。终于,断脚接活了!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同体断足移植手术”。靠着这条腿,这位患者从一名最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农民企业家,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几十万元。

       还有前不久,公众号里的《好医生,您是人们心中的一支红烛》,提到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李秀琴教授,看到病人家中突遇横祸,经济上的窘迫让其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李秀琴一方面抚慰病人,让其回到医院积极治疗;一方面先后拿出8000元资助病人家中准备高考的孩子。最后,母亲的病得到了及时救治,孩子如愿上了大学。

       从医学前辈方圻、韦加宁到李秀琴,他们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患者的信任,源于他们对每一个患者所呈现出的善良,呈现出的深切同情。不管是干部、名人,还是工人、农民,无论贫穷富贵,他们在这些好医生的眼中都是一样的患者,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都想方设法、倾全力为他们解除病痛。现在我们也常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不辞辛劳,热心为普通百姓服务,挽救危重患者的医护人员受到人们的赞扬得到公众的褒奖。他们的所为,不仅为求医的患者带来温暖和福音,而且给社会注入一股股清流。

       如今,我们国家虽然从整体上步入小康阶段,但发展仍是不均衡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生活水平仍是很不相同的,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有一部分人面对高昂的检查收费,面对一个小病几百上千元的花费,他们几乎不敢就医而是“硬扛”,以致贻误病情酿成生命的丧失和家庭的悲剧。因此,如何对待弱势群体,诸如清洁工、煤矿工人、普通农民和“快递小哥”,或者如何对待暂时仍处在贫困状况的人们,是我们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古代医界先贤留给我们这样一段话:“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我们想,作为承担党和国家护佑民众生命健康使命的医疗卫生行业,是否应该将此作为衡量我们忠诚于医界优良传统,真诚为人民生命健康尽责的一把尺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