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凉山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医疗帮助
多科协作 4名患者重获新“声”
□唐冰洁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4名患者成功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术,帮助他们重获新“声”。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神经及显微外科亚专业向耳科高端技术再次大步迈进。

       激动

       4名失聪患者有望重获听力  

       前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赴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公益活动,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医疗帮助。经过筛查,4名符合救治条件的患者被邀请到成都治疗。

       在此之前,32岁的青年小东(化名)从没想过能有重获听力的一天。原本听力健全的他,因为读小学时一次高烧导致双耳失聪。告别有声世界之后,小东也慢慢丢掉了说话的能力。“真没想到我还能听到声音,还能再说话!”在得知有望重获听力后,小东用手语兴奋地向医护团队表达着感谢。

       比小东更兴奋的,是44岁的周女士。10年前,周女士的左耳由于不明原因完全丧失了听力,一直依靠右耳维持听功能的她没想到,1年前右耳也不幸出现了听力明显下降。先后尝试多种治疗,但效果不佳。如今得知能够治疗恢复,周女士的眼中消失的光芒,又重新点亮了。

       希望

       借助“神经假体”找回声音

       4位来蓉治疗的患者耳聋的原因不同,但是诊断一致,均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人工耳蜗植入术是恢复听力的最后希望。

       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建辉博士介绍,“耳蜗”是人体的内耳器官,作用是将外界声音由机械能转化为神经电冲动,再传导给大脑的听觉中枢,使得我们能够识别声音信号。当耳蜗因为某种病变(先天或后天)丧失功能,声音无法顺利传导时,便成了人们口中的“聋人”。

       据介绍,人工耳蜗是一种植入耳蜗内的电子装置,是一种“神经假体”。工作原理是通过体外声音处理器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植入耳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听神经纤维,直接兴奋听神经,实现重建听力损失者听功能的目的。

       圆梦

       人工耳蜗植入成功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手术,要求医院必须具备相应的医疗水平及医疗设备,手术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建辉介绍说,为了保证这项新技术的顺利开展,医院引进了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并派出专人外出进修学习,提升团队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

       为了保障4位患者的治疗安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合医务部、医学装备部、护理部、放射影像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制定了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和应急保障策略。

       多学科协作之下,如期为小东等4位患者先后开展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开放鼓窦和乳突腔、暴露圆窗膜、磨出植入体骨槽……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位,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电极全部导联成功,听神经电信号顺利传导,手术圆满完成。

       术后,4位患者情况良好,并进一步完成了开机和调试工作,听力恢复良好。回到有声世界的患者,脸上纷纷绽露出笑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