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特别是在手术中病人大量的失血、手术时间长、切口暴露范围广、术中注入大量的低温液体等,会导致术中出现低体温,使得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术中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术中,麻醉药物会抑制人体的温度调节作用,导致病人温度低于36℃,低体温会加重组织缺氧,降低血液循环,导致病人出现寒战现象。据了解,体温过低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术后病人意识模糊,造成恢复时间延长,同时也会增加病人受到细菌感染的概率,从而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外科手术中要注意为病人保温。
手术中为什么要为病人保温
低体温可影响人体凝血功能。体温降低会导致病人血小板数下降、血液流速减慢、血细胞聚集度增加、凝血因子活性下降,使得血纤维蛋白溶解体系的激活。出血的持续时间和体温成反比关系,在较低的温度下,会引起弥散性血管内的血栓形成。
低体温可影响人体循环系统。低体温会影响心脏的收缩,血液的输出量会减少,周围的血管也会变细,导致心肌缺乏血液供应和心跳频率的异常。当体温低于30摄氏度时,病人会出现心室抖动、室性范围缩小和室性跳动的频率超出正常范围等情况。
低体温可提高伤口感染率。轻微的体温下降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降低机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特别是有利于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以及减少多核白细胞的迁移。另外,温度过低会导致皮肤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降低,组织对氧气的摄取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围术期低温病人伤口感染率增加。
低体温可延缓病人术后恢复速度。体温下降会减缓各种药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延缓麻醉苏醒时间,肾上腺机能明显提高,使中枢神经系统变得迟钝,进而影响机体运动功能与识别能力,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及麻醉药物的排泄,从而延长了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与恢复室停留时间。
手术中的保温措施
体温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正常体温的维持对于维持人体各项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手术期为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常采用主动保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术前充分评估和适当预热。术前应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时间、手术麻醉方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在需要的时候,病人转运过程中对推车和被服预热保温,从而减少病人在低体温环境的暴露时间。
麻醉期间的保暖。在腰部硬膜外输注使人体神经麻痹的药物,能够保证见效速度快,并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率。蛛网膜空间输入药物时,应该将手术床上侧升至10°~15°倾斜角,减少病人热量流失与恶心干呕。手术结束前15分钟,通知病房护士给手术病人所在床位展开升温调节,防止病人进入休息病床时体温降低。
术中输液规划。输注液加温采用恒温加热器、保温箱加温器等设备,对输入体内的液体加温至37摄氏度,避免低体温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不能加热的药物,如维生素、青霉素、羧甲淀粉等。
避免体腔热量损失。使用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浸湿无菌擦布覆盖病人裸露的部位,并保证手术视野,减少因体液蒸发造成的热量流失。用于冲洗的液体需要升温到37~40摄氏度之间,以减少病人的热量消耗。
低体温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时间延长、血液凝固机制障碍、药物代谢减慢、抗感染能力降低等。在术中维持适宜的体温,预防术中出现低体温情况,既能减少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病人寒战的发生,又能改善病人麻醉后的舒适度,避免手术部位出现感染。(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