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06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华西医院成功实施异体喉移植

       本报讯(记者 冯若冰)6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召开“亚洲首例喉移植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日,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陈飞教授团队为罹患喉癌需要全喉切除的周先生,移植了全新的喉、气管和甲状腺,患者因此重新获得如普通人的发声、吞咽、呼吸等功能。

     “感谢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谢谢!谢谢!”记者在发布会上见到65岁的周先生,精神状态良好,尽管目前说话依旧有困难,他还是一字一句用微弱的声音向医生表达着感谢。

       据介绍,这是亚洲首例成功实施的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该手术的成功,为我国因晚期喉部恶性肿瘤等失去喉部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解决方案。

     “由于喉移植手术的高难度与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团队相互支撑协作。目前,全世界成功实施的异体喉移植手术也仅有几例。”陈飞介绍。

       病情

       患者喉癌复发

       需要全喉切除

       9年前,患者周先生被确诊为喉癌,部分喉被切除。今年年初,周先生再次喉癌复发导致呼吸困难,进行了多次手术治疗以改善通气功能。不幸的是,术后发现肿瘤复发,需要全喉切除。但全喉切除术后目前无法解决经口呼吸问题,只能在颈部行气管皮肤造瘘呼吸及排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因晚期喉癌行全喉切除术而失去喉部的患者不在少数。此类患者不仅失去了正常的喉部结构、气管通气及发声功能,而且其嗅觉、味觉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气管、支气管感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吞咽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以往,此类患者只能通过使用人工喉、电子喉等说一些简单的话。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喉移植技术给失去喉部的患者带来了希望——通过移植健康的喉部组织和器官,保留患者的喉部结构及发声功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突破

       医护团队争分夺秒 

       保障患者发“声”

       面对患者强烈的“保喉”要求,陈飞团队思虑再三,决定为他实施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

       不同于已相对成熟的肝肾心肺等大器官移植,喉移植存在供体稀缺的情况,且供体血管情况特殊,术前无法充分检查明确;缺少专用灌注工具,灌注液从动脉血管灌注压力很大,容易损坏喉供体血管;若供体内血液冲洗不彻底,容易导致血栓堵塞血管,造成喉供体坏死。此外,还要面对供体喉的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的重建、喉移植术中抗排异药物使用等一系列问题。“整个手术过程都需要争分夺秒,手术过程还需长时间将手浸泡在冰水里。是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陈飞告诉记者。

       幸运的是,周先生等来了供体。待患者配型成功,陈飞第一时间将患者收治入院,手术如期进行。首先,陈飞带队前往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切取供体喉、气管、甲状腺;同一时间,刘均副教授等团队成员则对周先生行“全喉切除+甲状腺全切除+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约3小时后,供体器官取回,陈飞争分夺秒开始了此次手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异体喉-气管-甲状腺联合移植。手术吻合了6根血管、4根神经,全程用时9个小时,相较于全球第一例喉移植手术,手术用时大大缩短。

       挑战

    “摸着石头过河” 

       全力呵护患者健康

       手术的顺利完成,仅仅是挑战的开始,另一项巨大的挑战——术后管理,让医护团队一刻也不敢松懈。没有权威的指南可以参考,没有丰富的案例可以借鉴,患者的术后管理以及免疫抑制方案对医护团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器官移植中心、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中心、内分泌代谢科、心理卫生中心、临床营养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的医护团队多次进行多学科讨论,多次进行联合查房。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

       术后第3天,周先生便可发出简单的单字音节;术后第9天,一次性带气囊气管导管更换为金属气管导管并进行堵管后,周先生可发声与人沟通。目前,能经口呼吸及发音,经口能顺利咳出痰液,基本生活能自理,各项指标稳定、恢复良好,远超术前预估恢复进度,经多科评估后,已达到出院指征。周先生后续还需适当康复训练,吞咽、呼吸及发音功能等还需3~6月才能恢复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