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3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李调元读书台听琴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张文莉

       我第一次接触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因为好奇,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带伴奏的电子琴,自学了简单的曲谱,结果只会弹奏“一闪一闪亮晶晶”。弹琴的热情只持续了不到两个月,后来琴就放家里吃灰,再后来搬家的时候送给了院子里的小朋友。

       某一天,小红约众友人到鹡鸰寺的李调元读书台听琴,说那里幽静,没人打扰,是个绝佳的秘境。那天早上,碧空如洗,小红将古筝搬进车里后,我们便迎着朝霞出发了。路上,小红问,把古筝放到读书台哪个位置合适呢?我说就放在吟书亭的旁边吧。

       进得寺门,我们到左侧的圆形门里面找到了一个铺满厚厚灰层的凳子,打扫干净后就放在古筝的后面。此时,风起,树叶“沙沙”作响,不知道是什么鸟在欢唱,一声高过一声,宛如天籁。

       一切就绪,见友人还未到,我们就边玩边等。小红开始弹奏古筝了,只见她戴好义甲,用指尖轻轻地在琴弦上试音,就那么一划拨,一串好听的音符就流淌了出来。我顺势点了一首“梁祝”,小红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接着一串串清脆的音符从她的指尖泻出,伴着凉凉的风,有穿越时空之感。

       从吟书亭抬眼望去,那里有一条长满青苔的小径和一大片的绿树林,那满眼的绿,犹如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此时,我脑补了一下身穿汉服的女子从青苔上、从琴声中款款而来的模样,那该是怎样的一眼千年的感觉呢?反正心里越来越期待琴声了。

       友人姗姗来迟,不一会儿,原本冷寂的吟书亭也热闹了起来。梅子拿来了古琴,还带了琴桌和琴凳,正在安装;花花把箫和埙放在桌上,就拿起相机去捕捉林间的那些小美好;飘飘和小红换了一身汉服,惠子姐姐正在教她们身着汉服的礼仪。穿汉服行走时,要正身、平视前方,有规律前行;遇见熟人时,腰身微微弯曲,低头示敬;转身时两只脚呈丁字形,回眸时笑不露齿……反正意思就是,身着汉服就要矜持、要含蓄。

     “叮……”循着声音的方向,看到梅子已端坐在琴凳上试音,紧接着,那古琴的音色一个接一个奔泻而出,含蓄醇厚悠远沉静,恍若太古之音不沾一丝烟火,寥寥数声便足以涤荡心尘。据说古人弹奏古琴时都要沐浴、焚香的,而琴弦在弹奏过程中如果断了,就意味着有事情发生抑或是有人偷听,那令世人津津乐道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就是雨夜舟中俞伯牙在弹了一半时琴弦突然断了,才引出了岸上披着蓑衣戴着斗笠雨中听琴的钟子期。司马相如为卓文君抚弦,竟抚出了“凤凰于飞”。

       花花拿起了箫,开始跟梅子的古琴合奏一曲“云水禅心”,惠子姐姐在一旁优雅地舞着助兴。花花吹埙,那声音感觉风尘仆仆的,好像从远古的旷野赶来,变成了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

       这样的琴声,即便不懂,也能从中品出些许的唐诗宋词。唐人刘长卿有诗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可能我听到的只是松风过处的宁静,甚至是隐约的风寒吧。有道是“剑胆琴心”,文人之琴如同武士之剑,是标配更是绝配,而在李调元读书台听琴,那悠悠琴声又好似从古诗词里传来的,余音绕梁,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