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3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益求精 他们不断突破年龄禁区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

       93岁老人骨折术后重新站起

       本报讯 “真没想到,昨天我还不能动弹,今天就可以下床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5月29日,93岁的姚奶奶对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医护人员感激道。

       俗话说“老怕跌,小怕噎”,对于老年人而言,摔跤是一件相对严重的事情。5月24日晚,姚奶奶在家不慎跌倒,顿时疼痛难忍,无法站立。

       跌倒后,姚奶奶第一时间拨打“120”,被送往四川省科学城医院骨科住院治疗。骨科主任黄敬经过充分地研判,根据姚奶奶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情,选择进行手术治疗。“高龄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对此病例来说,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案,因老人高龄、基础疾病多、机体功能衰退、耐受力差,对手术打击的承受能力较低,进行手术风险性大,需多科协作会诊,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手术方案。”黄敬介绍,为确保万无一失,骨科、麻醉科、ICU、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再次对姚奶奶的病情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制定了可行的手术麻醉方案和应急预案,还为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治疗制定了合理周密的计划。

       5月25日,经过精心准备,该院骨科团队在手术麻醉科的配合下,顺利攻克了手术中的各个难点,用时一小时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右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有限切开PFNA内固定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没有出现并发症。

       术后,经过骨科、ICU医护人员精心护理,随时吸痰、拍背,定时翻身,给予功能锻炼指导,确保无压疮出现。术后第一天,姚奶奶在医务人员及康复师的帮助下,可以使用助行器在床边站立。 (白桦)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为65岁患者移植造血干细胞

       本报讯 5月25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经过40余天的治疗后,65岁的傅阿姨顺利出舱,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也刷新了该院异基因(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最大年龄纪录。

       2022年11月,傅阿姨出现乏力、畏寒、全身骨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过一段时间化疗后,老人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医生告诉我,母亲已经65岁了,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太大。”傅阿姨的女儿冯女士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有关亲属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报道,于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带母亲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就诊。

     “对60岁以上的白血病患者,过去原则上并不推荐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肝脏、肾脏、肺功能都在减退,很难承受移植前的大剂量化疗,且移植后感染和排异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该院血液内科主任邢宏运教授介绍,目前国内大多数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都将门槛设置在60岁以内。

       一边是患者岌岌可危的病情,一边是高难度所蕴藏的各种风险。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邢宏运团队决定攻克这个“禁区”。

       幸运的是,经过配型对比,傅阿姨的女儿达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标准,吻合度高达75 。邢宏运团队精心制定了治疗方案,并认真做好移植前预处理及相关并发症防治的各项工作。

       4月14日,傅阿姨与女儿冯女士同时住进了医院。预处理后,傅阿姨顺利输入女儿捐献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4天后,老人粒细胞植活;40余天后,老人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实现了造血重建。

       5月25日上午,傅阿姨顺利出舱。

     “2021年至今,血液内科已完成了近50例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邢宏运表示,此前年龄最大患者为58岁,团队此次成功突破“60岁禁区”,标志着血液内科在半相合移植技术上再次实现飞跃,为更多高龄白血病患者争取到生存机会。 (李浩 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