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名“好医生”的成长路
——记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刘梅
□本报记者 李芯怡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刘梅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成为医生是刘梅的心愿,可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在从医近20年的时间里,刘梅一直用她的行动践行着这一想法。“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不是单单治病救人就可以的,还得全面发展,努力提升自己,时时为患者着想,处处为患者考虑。”如今已是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成都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的刘梅,对于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有了自己的答案。

       与患者相处

       要以诚相待

     “刘医生,我马上到医院了,我还给你带了两袋豆腐干哦。”每次到成都六医院,对于周大爷来说就像是回家,而刘梅更像是他回家探望的家人。

       10多年前,家住西昌市宁南县的周大爷和家人来成都旅游,突发瘫痪,被“120”紧急送往成都六医院神经内科救治,刘梅就是他的主治医生。当时的刘梅只是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小医生”,但救治患者一点都不含糊。评估患者的气道、呼吸、循环,监测血糖、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一系列操作下来,周大爷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由于当时交通并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周大爷的家人无法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于是刘梅还扛起了监护人的责任,时刻关注着周大爷的情况,直至他苏醒。通过她细心、耐心的关怀和诊治,周大爷完全康复,没有遗留一点后遗症,正是刘梅严谨认真的态度,让周大爷觉得“这个小医生很靠谱。”就这样,周大爷和刘梅建立起了很好的医患关系。

       如今,周大爷的身体很硬朗,但他每年都会定期到成都六医院复查,并指名要找刘梅看,而且每次都会提上两袋自己做的豆腐干。“西昌到成都的距离并不算近,每当我劝说他就在当地的医院复查就可以了,没必要跑这么远,他都不高兴,非要来找我。”周大爷的信任,让刘梅很感动,她认为医患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以诚相待足矣。

       知识传播

       是最好的健康推广方式

       除去医生的身份外,刘梅还有一个身份——“健康科普专家”。

       2018年,刘梅受电视台健康类栏目组的邀请,为大众传播健康知识。这一次的经历,让刘梅发现如果只靠自身,只靠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宣讲是不够的,急需借助相关传媒平台,向更多群众宣传健康知识。

       科室工作本就繁忙,家里的孩子还小也需要照顾,现在又要负责健康科普工作,刘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于是刘梅的日常就变成了白天在医院忙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等孩子睡着了以后,她才到书房打开电脑做健康讲座需要的PPT,“我现在基本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都已经习惯了。”刘梅说道。

       去年,一位93岁的高龄瘫痪患者到成都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一见到刘梅他就说,他得做静脉溶栓。“他说因为他平时会经常看健康知识科普,知道自己现在这种情况需要做静脉溶栓,我感到特别高兴。”这位患者的经历,让刘梅坚信自己做健康科普的工作是对的。

       未来,刘梅准备继续走进基层,争取用自身的力量把健康知识传播得更广、更远。

       科室发展

       要更上一层楼

       经过13年的沉淀积累,凭借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的信任,刘梅于2018年开始担任神经内科副主任的职务,2020年作为科室支部书记和负责人,全面负责科室各项管理工作。

       当时,成都六医院神经内科在主任宋春江的带领下,已经成功立项了四川省甲级医学重点专科,如何带领科室在学科发展、技术水平等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了摆在刘梅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理清思路,积极发展亚专业。”很快,刘梅就找到了科室发展的方向。于是,她带领科室骨干,认真分析科室的优势和短板,再次梳理科室各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也通过医院搭建的平台,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加强合作,聘请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周东教授兼职客座教授。通过3年的努力,科室在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2021年获得了“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专项建设提升项目”的资金支持,2022年科室获得“成都市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验收。

       6月,科室申报的二级癫痫中心将迎来专家组现场评审,刘梅希望能顺利通过评审,借着这个契机,让科室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组建一支能打胜仗的优秀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