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3年05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
多重保障找病因 心梗患者获“心”生
□苏利 苏丹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近日,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攀大附院)胸痛中心在救治一位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所属科室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不仅打破了介入治疗的“生命禁区”,也让胸痛中心“救心高速路”的金色招牌更加耀眼夺目。

       近日,家住攀枝花市西区的李先生因胸痛到攀大附院就诊,在做相关检查的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

       患者被送到急诊科时,血压60/40mmHg,心率53次/分,血氧饱和度70 ……多项指标提示:患者左主干闭塞导致出现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随即,急诊科紧急将患者转运至重症医学科(ICU)。

       升压药物用至极量,无创呼吸机100 供氧浓度下,患者血氧饱和度仍无法维持,心源性休克难以纠正,并且意识障碍逐渐加深,病情急速恶化,一度出现室性异搏心律,心率降至20次/分,命悬一线。

       重症医学科、心内科、胸外科联合紧急会诊,重症医学科团队果断决定启动IABP应急程序联合ECMO心肺辅助治疗。使用ECMO(人工心肺)后,患者衰竭的心肺得到了休息,从而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治疗原发病,最终实现急性衰竭的心肺功能再恢复。

       同时,为了降低左心过度充盈,ICU紧急床旁安置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通过球囊充放气为左心减压,协助产生搏动性血流,实现增加心排血量和脏器(舒张期冠脉)灌注的目的。

       经多种方式治疗后,患者血压、氧合得到明显改善,酸中毒得以纠正。患者生命长度得以拓展,为后续介入手术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事情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患者血管急性闭塞,介入治疗又遇到难题。要放置支架,打通血管,找到“入口”非常关键,但患者血压低,血管条件差,手术耐受度差,困难超乎想象。

       凭着精湛的医术和强烈的责任心,介入医师凝神静气,细心感觉,在ECMO支持下成功开通血管并行支架置入,前降支血流恢复为TIMI3级, ECMO联合IABP支持下急诊左主干开通并短期内获得成功,体现了该院开展超高难度冠脉手术的能力。

       7天后,患者撤除ECMO;9天后,撤除呼吸机;11天后,撤除IABP;22天后,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