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05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办好“三件事” 走好“振兴路”
——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赴色达帮扶干部周宏伟
□本报记者 杨桅

       2021年7月,带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的重托,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科党支部书记周宏伟来到甘孜州色达县翁达镇,担任旭尔沟村驻村干部。一年多来,周宏伟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团结当地党员干部群众,重点办好三件事,为色达的乡村振兴注入一汪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活水”。

       让脚沾泥  交群众之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驻村伊始,周宏伟就重点关注事关群众利益的每一件事。每天以饱满的热情工作在驻村队、村“两委”、脱贫户、党员和村民中间,进村入户,走家串户,知村情、访民意。村民饮水管道出现渣滓,汛期泥石流掩没村道农田,山体滑坡堵塞道路,村沿岸河道、垃圾池垃圾、淤泥堆积等问题,周宏伟和第一书记一起现场实地勘察,及时协调对接各相关部门清淤疏堵,保证生产生活。“如果不帮村里多做些事,不帮乡亲们多跑跑腿,那我这驻村还有什么意义?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才会沉淀多少真情,才能交到多少群众的心。”但凡村民有困难,周宏伟都尽自己所能,实打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协助村民购买养老、医疗保险,帮助患病家庭申请医疗救助,为困难家庭申请助学补助,为即将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联系就业……这些事,不管大小,事事摸得着,件件暖人心。人在事上练,知行合一。   

       穿针引线  织富农之衣

       借势借力,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这是周宏伟做的第二件事。一年多来,周宏伟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优势,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不断补齐制约旭尔沟村发展的短板。

       旭尔沟村是半农半牧村,青稞、小麦、土豆等农作物产量较高、品质优良。为补齐村产业的短板,让本土青稞产生经济效益,经过与驻村队、村“两委”调研、商讨,广泛征询村民意见,驻村工作队计划新建水磨坊制作水磨糌粑,让传统工艺再放光彩。

       为此,周宏伟撰写调研报告,设计建设方案,向单位争取了10万元项目资金。在镇党委的建议下形成初步设想:对整个翁达镇特色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包装,统一销售。如今,旭尔沟村水磨坊已经开始随着水流冲击转动叶片。磨坊内,细腻如尘的粉末顺着磨沿均匀溢出,糌粑的清香飘散弥漫。独具翁达特色的包装盒已经完成设计即将批量生产。水磨坊,不仅解决了村民磨面吃饭的需要,让村民在建设过程中致富增收,也是乡村振兴工作凝聚民心,汇聚民智的具象。

     “我们多跑一分、多做一分,村子的发展就多一分希望。”一年多来,周宏伟想方设法争取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筹措项目资金。旭尔沟村党群活动中心亮化项目、旭尔沟村幼儿园教育教学配套设备、旭尔沟村桥梁建设、村集体经济产品以购代捐等,这些项目的实施,让旭尔沟村的发展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民们也通过这些项目让腰包鼓了起来。    

       授人以渔  结乡村之缘

       提升村“两委”素质,建强村党组织,改变村民理念,主动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这是周宏伟做的第三件事。

       旭尔沟村党组织2021年初刚刚换届,村“两委”党组织建设比较薄弱。面对这一情况,周宏伟和第一书记一起在自身加强党建知识学习的同时,带领村“两委”共同进步。

       2021年9月,周宏伟和医院驻村同事牵线搭桥,组织开展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与旭尔沟村支部共建活动,交流互通党建经验。在色达县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基础上,与驻村队、村“两委”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加强和规范支部组织生活,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为抓手,将服务群众、发展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贯穿到全村各项工作中。这些措施,很快让“两委”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拉近了干群关系。

       振兴,扶志很重要。很多时候,穷是因为懒。只有抽了懒筋,去除了“等靠要”思想,让村民学习技术,务工就业,他们的生活质量、文明素质以及村容村貌才能有大的变化和质的跃升。

       为此,周宏伟和第一书记经常组织村民举办农民夜校,摆事实、讲道理,宣讲理论、解读政策、提供就业机会。在集中讲授的同时,把夜校前移到村组、农户及田间地头,通过集中学习、交流访谈、上门助学等多种方式让村民在思想与精神上主动脱贫。“只有学习技术,稳定就业,才能给村民带来持久的致富。”这就是“授人以渔”。“别担心,我们把理念和方法掌握了,以后路就好走了。虽然我只驻村两年,但我与乡村的缘分是永远。”面对村支书对村发展的担忧与对他离去的不舍,周宏伟给他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