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
创新探索延伸广度 守护“一呼一吸”的健康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李芯怡

       根据科学测试,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大约每天要呼吸2万多次。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离不开一呼一吸,同时,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肺炎、肺癌、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如何守护好群众“一呼一吸”间的健康,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有自己的方法。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化理论学习引领专业发展,以深化调查研究提升服务品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护航患者健康的承诺。

       营造团队学习氛围

     “最开始我们医院呼吸内科只是一个治疗组,发展到现在拥有3个病区一个RICU(呼吸科重症监护室),还有门诊综合治疗室等专业的设备,真的非常不容易。”从1999年就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的廖蕾现已担任大内科护士长,是呼吸内科成长和护理发展的见证者。

       近年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迎来了高速发展,增挂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创新工作站、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成都市呼吸内科质控中心等多块牌子……

       护理团队也随之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赢得了患者和业内的认可,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廖蕾给出了答案,“以质量为抓手,建立健全呼吸内科整体护理管理体系,在保证同质化的前提下,各病区各有特色,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廖蕾认为呼吸内科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整体化管理下的良性竞争,“我们科室从2016年开始进行整体化管理,下面分了质量控制组、教学培训组、后勤保障组、运营组和科研组等5个大组,全科统一运营,每组组长来负责工作上的协调,整体联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在我们科室,只要有想法,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深造、有平台去展示。所有的进修名额,都实行遴选制,有符合要求想去学习的护士,就来报名参加选拔,选上了,就去深造学习,最终目的就是把更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理念带回来,发展壮大科室。”廖蕾表示,通过这样的选拔进修方式,呼吸内科已经派出了10多名护士去进修学习,“这个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她们是自愿去学习并且是通过努力得到了机会,学习的劲头就是不一样。”。

       廖蕾认为,通过这种良性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科室发展得越来越好。

       打造“全能型”人才

     “患者出现大咯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需要马上抢救。”5月6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纤支镜室接收了一名大咯血患者,患者情况危急……麻醉、建立静脉通道、纤支镜下寻找出血部位、传递器械……在5位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配合下,只用了20多分钟就找到了患者体内出血部位,并成功止血。

     “像这种危急的时刻,医生和护士之间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如果医生在利用纤支镜寻找出血部位时,护士没能及时递上相关器械,或者是分工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去配合医生,这都会耽误救治患者的最佳时机。”徐佳是纤支镜室的护士,在科室待了多年的她深知医护之间的默契有多么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医护之间的默契,每周一次的科室内学习,每月至少一次的应急预案演练,不定期组织学习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操作学习还是应急预案,都是要实打实学的,当然自身学习是最重要的。”徐佳解释道,“以前我们纤支镜室主要以检查诊断为主,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运用纤支镜来进行手术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7 了,现在我们不只是进行一些配合性的工作了,而是去思考、去学习,和医生一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徐佳所在的纤支镜室仅有4名护士,“如果有护士需要去进修或者休产假,我们会在病房里遴选一个护士到科室来帮忙。”原来,科室一直都在各个病区中发展有学习纤支镜意愿的护士作为储备力量,如遇到突发情况,这些储备力量都能在纤支镜室里独当一面,不会耽误对患者的诊治。

       徐佳说,一个科室想要发展好,必须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人人都能身怀技能。

       延伸护理的广度

       重症康复一直是呼吸科危重症监护室积极探索的方向。

       患者在ICU救治期间,病情危重且变化难测,加之诊疗措施复杂,如机械通气时长、ICU停留时长、镇静镇痛及激素等药物的应用等,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ICU获得性肌无力、认知功能下降等问题,此时,呼吸重症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康复和普通人康复不一样。”呼吸危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王真介绍,“呼吸危重症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综合干预体系,强调多学科支持、个体化治疗,贯穿患者治疗与恢复的整个过程。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对康复干预的时机进行量化评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康复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理和心理功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ICU后综合征发病率,促进呼吸危重症患者顺利康复。”

       据廖蕾介绍,辅以科学的呼吸锻炼是管理呼吸系统疾病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19年,护理团队结合临床实践和理论,编制了一套呼吸操,由各病区护士带领患者进行练习。

       如何科学调动对应肌肉参与,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护士牟静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下班后她跟随专业健身教练学习,不断对呼吸操的细节进行摸索。在过程中,她认识到,呼气时用到的是肋间内肌和胸腹肌等肌肉,吸气用到的是膈肌和肋间外肌等肌肉,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呼吸,而运用不当则可能引发伤害。掌握一系列的要点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对呼吸操进行了改良升级,有了“加强版”呼吸操的辅助,患者呼吸顺畅度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

       想要做好呼吸康复,一套呼吸操是远远不够的,廖蕾所带领的护理团队在呼吸康复的道路上不断学习探索深耕,“呼吸康复是基于对病人的全面评估,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在进行呼吸康复之前,专业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生理、心理、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多维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教育和行为改变的处方,可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不仅3个病区和RICU全面开展呼吸康复,2022年7月还开通了医护联合呼吸康复门诊和互联网门诊,为患者打开呼吸康复的大门。

       用创新探索出一条进取路

     “早在2016年,我就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来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呼吸三病区的护士长蔡晓玉介绍,当时她研究了一款防污染型医用护理试剂瓶,通过对试剂瓶的瓶盖进行结构改进,提高试剂瓶瓶盖与试剂瓶瓶体的密封性,避免试剂瓶内部的医用护理试剂因污染而影响使用的安全性。

     “虽然目前还没有达到成果转化,但突破性地获得了实用型专利证书,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科室的护理同仁走上创新科研的道路。”随后几年,蔡晓玉鼓励护理团队产出各类“好点子”,第一时间去翻阅资料,深入研究,“大家从‘感到麻烦’到‘成就感满满,让护理科研成果不断刷新’。近年来,仅呼吸三病区护理团队就先后申报了10项实用型专利。”

       近5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获得实用型专利40项、成都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省护理学会课题1项、省医学会课题1项、成都市医学会科研课题2项,著作3部,发表科技核心文章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