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3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肿瘤精准医疗中心副主任傅少志
从化学老师转行研究生物医学

       从大凉山到泸州,从化学教师转行医学研究,从大专毕业成长为研究生导师,从科室“科研第一人”到作为省抗癌协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牵头负责癌防工作,一路行来,他从未停止进步。他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肿瘤精准医疗中心副主任傅少志。

       挑战

       每一次迈步都在成长

       在进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前,傅少志突破了成长路上的两道难关:专升本、考上研究生。

       傅少志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人,家距泸州600多公里。1997年大专毕业后,他在当地的一个乡镇学校当化学教师。每天按部就班、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乐于挑战的他心有不甘,用5年时间自考20多门课程,成功拿到四川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证,挑灯夜战的生活告一段落。

     “突然停下学习的脚步,我有些不适应。”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傅少志选择继续提升自己——考研。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他考了3次才成功“上岸”,进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导师一起进行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

     “挑战永无止境,每一次向前迈步都在成长。”2012年,傅少志博士毕业后选择到泸州就业、安家,正是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医院及科室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医院的发展规划与医疗、科研水平,让他相信在这里有一番施展拳脚的天地。

       从学校到医院,傅少志面对的群体从稚气未脱的初中生变成了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以及身着白衣的医师、护士、技师等,工作内容也从教授化学知识变成了医学研究、指导研究生课题设计、管理实验室……“各类问题和困难充斥而来,需要不断学习、查阅资料‘充电’,才能迎接并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他说。

       探索

       走好肿瘤科研之路

     “这些年,在科室看到太多癌症患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肿瘤事业的发展尽一点点力。”傅少志一直坚持进行肿瘤综合治疗、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工作中,傅少志发现社会群体“谈癌色变”,不仅因其难治,还因在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缺乏靶向性,导致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性差,从而遭受身体及心理创伤。“简单来说,现在的化疗药物到了体内,不管是对癌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是‘通杀’。”

       目前,他与团队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材料学、化学、药学、肿瘤学等多个学科与生物靶向技术、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合,提高药物靶向性,降低其毒副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需考虑肿瘤内部复杂的微环境特征,包括微酸性、氧化还原、缺氧等,以此来设计一些具有智能响应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其中“纳米药物就像‘炸弹’,到达肿瘤组织后会受微环境因素影响而被‘引爆’释放。”傅少志说,如此一来,尽可能杀死癌细胞,减少对其他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如何将纳米药物引入肿瘤组织?傅少志介绍,缺氧是实体肿瘤组织显著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根据此特点,其课题组设计利用婴儿双歧杆菌等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厌氧菌充当“车辆”,将纳米药物主动“运送”到肿瘤组织。“纳米药物的尺寸很小,富集后精准‘引爆’,让治疗药物发挥优异的抗肿瘤效果。”虽然他与团队目前在做的也只是纳米药物的前期基础研究,走上临床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但他培养的一名研究生因参与完成该研究而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已赴德国著名大学攻读博士。

       傅少志一直奔跑在科研探索的路上,并助力科室发展。

       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取得不俗成绩: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医院与西南医科大学、澳门大学共建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就肿瘤精准治疗进行科研合作;获批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随着科室临床诊疗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科室每年招收并培养40名左右研究生,在肿瘤学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曾念 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