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3年04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身份不断变化 初心不曾改变

       施雨辰

       攀枝花市东区

      银江镇卫生院院长助理

      2012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

    2017年8月从成都医学院毕业,于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20年8月,回到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卫生院。

    “医学路任重道远,医学追求永无止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不断变换的身份下是我那颗不曾改变且火热的初心。”

       儿时自己身体不算好,经常照顾家门口陈医生的“生意”,记忆中的她满脸慈祥,每次都能轻松地带我远离病痛。从那时起,我便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于是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怀着满腔热情成为东区第一位农村订单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

       2020年8月,我回到了银江镇卫生院工作。根据卫生院的需求,我被安排到卫生院的医疗延伸点——攀枝花市保安营机场工作,主要负责往来旅客的医疗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和收治病人不同,机场需要诊治的情况不多,所学派不上用场,我开始怀疑是否应该回来。不久后的一个中午,一名旅客在登机时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并出现走路不稳的情况。我和值班护士立即前往现场,救治过程中我发现该名旅客伴有心悸、头晕等症状,询问家属得知她既往有糖尿病史,登机时未吃午饭。考虑她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大,我请护士进行了测量,果然严重低血糖,便予以口服补糖治疗。数分钟后,这名旅客的症状好转,复测血糖回升。事后该旅客和家属对大家表示了感谢,并顺利乘机前往目的地。那天虽然只用了非常简单的药品,几个月内也只遇到了那一次紧急情况,但正是我们的坚守,让旅客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医生的救治。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改变了所学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当医生不一定非要去三级医院,心怀患者,哪里都是我们的舞台。

       2021年以后因为工作调整,卫生院结束了对机场的医疗保障工作,我被调回卫生院承担全科门诊和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和大医院不同,我们卫生院没有住院部,同样诊治一名患者,大医院能有各种仪器设备和辅助检查,这里连药品都有限。缺医少药的无奈是许多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不可言说的痛。不过,虽然没有高精尖的设备,但还有我们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基本功;虽然在这里接诊不了急难危重病例,但未病先防,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

       村民的需要是无声的命令,作为家庭医生,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回来后,我带领团队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不断扩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式。采取“包户、包人”原则,在辖区内将签约服务网格化、稳定化、契约化。坚持定期上门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做随访;组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开展健康教育宣教;对出行不便的老年人进行入户体检;定期下村社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提供健康处方。现在我们卫生院管理了6个村4个社区共4万余名居民,实实在在地将健康搬进了乡镇、搬进了小区。在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蓝图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认为自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卫生院工作的这几年,我是机场的医疗保障医生,是居民的家庭全科医生,是新冠疫苗接种时的预检医生,是隔离点驻守的医务人员,是核酸采集和送样的大白……医学路任重道远,医学追求永无止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不断变换的身份下是我那颗不曾改变且火热的初心。

       我深信,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表现,是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石,我很荣幸自己能投身其中,为光荣的基层卫生事业添砖加瓦。这几年,自己很幸运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居民的认可。我会牢记誓词,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扎根基层,做居民健康“守门人”,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院长说

       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廖彬:施雨辰工作上踏实勤恳,生活上积极好学,尤其是今年研究生也将毕业,她的到来给卫生院带来许多专业和规范的见解,注入了新的能量。江山代有才人出,很欣喜看到像施雨辰这样的一批又一批热爱家乡、热爱医学事业的定向生回来服务,肩负重托一路前行。他们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明天。未来可期,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