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3年01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馆医生黄仁礼
从医半百笔不辍 杏林执手救乡亲
□张渔 本报记者 王丹

       他是四川德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十大名老中医,曾获得过“医学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从医半百,始终笔耕不辍,用一生岁月,担一份责任,守一世仁心。

       在德阳,提到找名中医看病,很多人会推荐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馆的黄仁礼。一方面是黄仁礼医术精湛,对病人态度好,另一方面则是黄仁礼将中西医融会贯通,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从医51年,73岁的黄仁礼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中西医相关知识,不断向临床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发起攻关,帮助患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获得了病人的一致认可,用一颗医者仁心诠释了责任与坚守。

       不断钻研

       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

       黄仁礼幼年受叔父熏陶,对中医特别感兴趣,在成都中医学院读大学期间,黄仁礼除了读书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拜师学艺,得到许多老师的赏识。毕业后,黄仁礼说,学习中医首先要对各种中医药知识、方剂等烂熟于心,但同时又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辨证并能融会贯通,这样在临床看病时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回忆起学医的日子,黄仁礼用了“苦、枯燥”来形容。在什邡工作期间,黄仁礼的生活规律、单调,每天除了上班、晚上散步,睡前大部分时间都在对中医经典进行学习,不曾间断。

      凭借着这股肯学习、善钻研的劲,黄仁礼对各种疾病的诊疗越来越得心应手,疗效突出,门诊病人与日俱增,短短3年时间,他日均接诊门诊病人近百人。工作之余,仍反复研读经典及临床书籍,他的学术研究“栀子豉汤‘得土’辨”“中风不是风的防与治”影响深远。

       药到病除

       帮病人解除杂症顽疾

       在从医的51年里,黄仁礼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每每遇到难题,黄仁礼都不断给自己施压,去学习、总结、攻克。

       83岁的李女士家住康定,因摔了一跤住进当地医院治疗,医院诊断为脑出血,住院几天治疗无果后,当地医院请求上级医疗机构会诊,专家根据李女士的情况给出建议:只能保守治疗、不能手术。

      李女士的家人得知德阳的黄仁礼擅长治疗脑卒中,遂联系上黄仁礼。查看了李女士的相关检查资料后,黄仁礼为李女士开具了药方。家属和当地医院商量后,开始用黄仁礼开的中药方进行治疗,服用中药两次,第二天早晨,李女士有了一定的知觉,在用完4服中药后,李女士竟能从病床上坐起来了,又服用了4服中药后,李女士能下床自由活动,接着服用一段时间的药后,李女士彻底康复出院。李女士的家人直言“简直意想不到”,还专门到德阳给黄仁礼赠送了锦旗。

       德阳市民刘先生2岁的儿子上吐下泻,刘先生带儿子到黄仁礼处就医,询问了相关生活细节并查看脉象后,黄仁礼判断孩子是平时生冷吃太多、晚上吃太饱的原因,但综合孩子各方面情况,黄仁礼怀疑孩子还存在其他血液方面的疾病,建议刘先生带孩子去查血。经过检查,刘先生的儿子血色素仅5.3g/dl。

      拿到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为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根据孩子的情况,医生建议刘先生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给孩子换骨髓,但骨髓配对需要等待。把孩子带回德阳后,刘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找到黄仁礼。黄仁礼根据孩子的情况,开出药方并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服药一个月后,刘先生感觉孩子的气色好了很多,检查发现血色素增长到7g/dl多,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血色素增长到9g/dl,服药快3个月后,孩子的血色素增长到11.5g/dl,接近正常值。其后的几年里,孩子的血红素指标一直正常。

       在3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黄仁礼作为德阳市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他亲临方舱医院指导、开展中医药防治线上培训、拟定中药大锅汤方剂、开展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房中医查房等,为德阳市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实,像这样的案例,在黄仁礼51年的从医生涯中,还有很多。“帮病人解决了一个个疾病难题,觉得自己吃再多的苦都是甜的,心里也有满满的收获感。”黄仁礼坦言,虽然年过70岁,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