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放大版县医院到三甲医院
三名医者讲述甘孜州人民医院百年发展路
□本报记者 陈丽娜 整理报道

       曾经,甘孜州人民医院被称为“放大版的县医院”,医护人员兼职“搬运工”,从山上背来一块块石头、材料,建起了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把工资全部用在病房里,筹钱买来一罐罐奶粉、一袋袋米面;那时,没有专科护士、没有“被人正眼瞧”的护理部……

       如今,甘孜州人民医院已成为国家级三甲医院,一批具有高原特色、区域权威的临床学科在这里建立,是全州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

       从100年前的一间小小的西医门诊所走来,一代又一代医护人员以披荆斩棘的开拓之勇,以大医精诚的责任之心,一路求索。

       今天,我们跟随三位医者,一起走进岁月,触摸历史,回首来时之路,凝聚前行力量。

  原甘孜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何三英

      那时,工资都给病房的娃娃买奶粉了

       1976年毕业后,我来到甘孜州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当时条件艰苦,整个病房里都没有通电,孩子的父母没有钱出去吃饭,只能在病房煮酥油茶,就着自带的糌粑吃。

       康定的冬天很冷,来看病的小娃娃只穿着很单薄的衣服,我们医生护士就东拼西凑,给孩子找衣服穿。那时,我们医护人员的工资大都拿去给病房里的娃娃买奶粉,剩余的钱就给家属买面条、米,救济他们。也没有抱怨,甚至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对儿科事业特别热爱。

       我从医的几十年,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医院里的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娃娃。我自己也有两个女儿,每次儿童节时,我都要去参加义诊,没有陪她们。过年过节时,年轻的医生休假回家,我就要24小时值班,那时他们都叫我“娃娃的保护神”。那时我们住在医院,只要有病人喊,即使是半夜也会马上爬起来去看。

       我去值班后,两个女儿经常害怕得睡不着觉,就干脆织毛线,我知道后真的很心痛。后来住在我隔壁的医生知道了,就给她们说,你们放心睡,如果害怕了就拿棍子敲一下墙,我就过来看你们。这件事让我很感动,至今都记得很清楚。

       因为我的忙碌,给孩子心里留下了阴影,到后来考大学时她们都不愿意去学医。

但总的来说,我在甘孜州人民医院的那些年,我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病人家属也给予了我很高的评价,我感到很高兴,我对得起病人,也对得起自己。

  原甘孜州人民医院副院长娜布慈

       我的药箱救了我们一群人的命

      1962年 ,那时我才15岁,还没从学校毕业就到了甘孜州人民医院,因为是从穷地方来的,很能吃苦,我从一名内科医生到做到内科主任,到后来成为甘孜州人民医院第一名女副院长。

我们刚来时,医院对面是一片荒山,当时院长在门口的河上修了一座桥,医院盖房子用的石头、材料都是职工在看病之余去山上背回来的。

       20世纪70年代,我在理塘县待过半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农牧民对医生的尊重。有一天,我去下乡巡回医疗,结束后,乡干部就对我说:“娜医生,谢谢你啊,你救了我的命!”我当时很疑惑,我没有给他看过病呀。他说,应该是谢谢你的药箱。原来那天,这个乡干部带着我们前往牧民家中看病,路上走累了,坐下休息,我随手把药箱放到头顶的石头上,没想到那时我们一行人被坏人盯上了,正准备打我们时,其中有个坏人看到了我的药箱,就说“打不得,有‘门巴’,不能打‘门巴’”。就这样,我的药箱救了我们一群人的命。

       我今年78岁了,我总觉得我的命是“捡来的”,有一次我们下乡到石渠,那个地方只有3户牧民,我那天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走路 “打偏偏”,根本站不稳,一量血压,只有30mmHg。我心想,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倒下,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牧民赶紧把我扶到了马背上,等到下山后,我才慢慢恢复过来。

       那时,去下乡基本都要坐两天汽车,再往乡下走都是骑马,只有一个药箱,箱子里最好的药就是四环素和磺胺。我记得有一次下乡时,一个女孩手掌被狗咬穿了,我赶紧帮她清洗伤口、缝合,撒了点四环素,一个星期后就长好了。

       回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我真切地感觉到那时的人们思想很单纯,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人喊苦喊累,这些年医院发展这么快,都是前人们奠定的基础。希望今后,他们能秉持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甘孜州的老百姓解除病痛。

      原甘孜州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陈光琼

        我陆续送培了11个专业的专科护士

       1982年,我从甘孜州卫校毕业,到了甘孜州人民医院,此后34年,我见证了甘孜州人民医院护理事业的发展。我从基层护士干起,后来成为护士长,最后通过竞聘上岗,担任护理部主任。当主任的10多年里,其实更加艰辛。

       那时,我还是个新人,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手下的几十个护士也都是和我一同竞聘上岗的,都是“生面孔”。我一步步把她们带出来,送她们到省医院、华西医院等大医院学习,还带她们出省去参加一些学术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她们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逐步成长。

       到后来,我开始培养专科护士。当时甘孜州人民医院一个专科护士都没有,从2002年到2015年,我陆续送培了糖尿病、手术室等11个专业的专科护士,这在省内的市州医院里,都是走在前列的。

甘孜州农牧民较多,因为沟通不畅,给他们就医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培养了双语导诊人员,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陪同,搭建起他们和医生沟通的桥梁。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从患者的入院清洁到用药,甚至家属在外需要住宿、就餐,都会由双语导诊全程陪同。这些做法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称赞,他们觉得现在到医院再也不怕了。

        我经常给我们的护士姐妹们说,要把患者当熟人,你怎样对待熟人,你就怎样对待患者。我们的护士也都认真践行了这个理念,医院的护理服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甘孜州的护理水平也迈上了新台阶。